孟母三迁,孟母为了儿子能学个好样子,搬了三次家,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具有重大影响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中,看到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上一个好的学校,费劲心力,买学区房、托关系、半夜排队等等,似乎也能理解他们的一片苦心。
在《少年前传》里,也有这样一个妈妈,不过她的操作着实有点令人惊讶,不得不吐槽一下。《少年前传》是姚鄂梅的长篇小说,讲述三位妈妈在培训班陪读的过程中发生的故事。
三个孩子在不同的学校上学,因为补习才走到一起。为啥在同一个培训班,因为这个培训班很出名,所以大家蜂拥而至。对于我这种不太重视成绩的家长来说,小学何必搞得那么紧张,上补习班的意义真正不大,在这里,我就不太赞同他们的做法。
孩子们在上课,家长们包了茶楼包间,喝茶聊天,聊啥?大多围绕着孩子的话题,无非就是成绩等,看似简单的话题,实则是炫耀自家孩子,其实孩子好与不好,当妈的是最清楚的。在外人面前,她们只想展现孩子优秀的一面,然后背地里暗暗较劲。
这样平淡的故事在后面来了一个急转弯。三个孩子下课后,亲眼目睹了一个小女孩从地铁站摔下身亡,孩子们看到有一只手推她下去的,但是并没有看到那个人,妈妈们知道后建议孩子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意思是闭口不言。
没想到女孩的妈妈知道了这件事,坏人也知道了,两方的人都在找他们帮忙。坏人的势力比较大,告诉他们只要不作证,就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他们一直想进却进不去的学校名额。
想破脑袋都进不去的好学校,在妈妈眼里是多大的诱惑啊,妈妈是同意了,但是如何说服善良的孩子呢?直接让他说谎?孩子肯定接受不了,于是妈妈们策划了一场绑架。把自己绑架了,让孩子看得这一幕,告知孩子只要说出当时什么都没看见就可以解救妈妈,孩子肯定会救妈妈而撒谎。
这是关于道德层面的审判,这样是对是错?在妈妈眼里,孩子看见的无非是一只手,一只不知道是谁的手,并且也不清楚实情,也不算说谎,得到一个好学校的名额更划算吧,面对另一方,这就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她的母亲需要知道真相。
按照正义的原则来说,坏人应该得到惩罚,他们该站出来作证,按照利己层面来说,他们为了名额放弃作证,私下里也是情有可原的,只是放在大是大非面前,大家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会认为他们应该维护正义,而私下,我们何尝不是那个妈妈,会权衡利弊,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处境。
这种复杂的情绪,作者用平淡的文字表现出来,将读者带入故事中去纠结,去思考,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一部分,谁不想孩子成绩好考上好大学,谁不想孩子能出人头地,父母都是带着一颗殷切的心,为孩子铺路。当面对道德层面的是非对错,又该如何引导孩子呢?小说的结尾处,孩子已经知道了妈妈被绑架的真相,留下一个伏笔,接下来孩子会如何选择?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思考。
作者文笔很细碎,写得很平淡,一开始会觉得寡淡,大众化的文字和故事,如同身边听说的故事一样。读完之后,才发现作者的文字功力,就是在这些平常的故事里,我们感受到真实和深刻的思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