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百科上说:兴趣以需要为基础。
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我们每天就算吃饱喝足也偶尔会在某个深夜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除却天气热、肚子饿等的外在影响因素,我通常将其归其为精神空虚。常言道:饱暖思淫欲,因此在满足了物质需求之后才产生了精神的需求。
可能会有人反驳说,难道物质需求没满足就没有精神的需求了么?精神食粮不应该是人类的必需品么?
香港曾拍过一部真人实景秀节目《穷富翁大作战》,由多位来自较富裕家庭、拥有高学历或成功事业的香港人,在节目中与基层人士同住多日,或尝试露宿街头,并亲身参与低收入或厌恶性工作如倒垃圾等,以体验基层人士生活。过程中参加者手上只会有很少的现金。
节目中提到这么几句话:
“生存问题,慢慢就会把你的志向理想消磨掉了。”
“人就像一支铅笔,慢慢被削短,而不是削尖。”
“差的环境下会因为更多诱惑,而不能专心读书。”
“没有盼头,不能期待明天会有什么改变。”
当然,这档节目主要探究香港贫富差距的问题,包含香港特殊的环境、政策等影响。但在节目一开始可以看到富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有志向理想,无论处于什么环境都可以去改变。随着体验生活的开始,每天疲于生存,想的不过是一日三餐,谈什么理想?
这确实很现实,然而大多数人,包括你我都活在现实,当你活于生活的底层,谈的是吃喝拉撒,而不会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谈笑有鸿儒的刘禹锡也至少是个刺史。所以先考虑填报肚子,再考虑精神的饥饿。
当你有精神的需求了,恭喜你,至少摆脱了贫困二字。
而兴趣是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
当你产生了精神的需求,再探究兴趣二字。
人们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感到需要,他就会热心于接触、观察这件事物,积极从事这项活动,并注意探索其奥妙。
“我的兴趣是看剧。韩剧、美剧、日剧、内地剧、我来者不拒”
“你接触剧的时间这么长?你对它们有什么较为深刻的认识吗?比如区别?拍摄手法?布景?人物”
“什么鬼,看剧不就是消遣,还想这么多”
Bingo!消遣。煲剧、打游戏、旅游……若干,你以为是你兴趣广泛,其实不过是消遣的方式万种。
第一类,无真心投入,不过以消磨时间为主,可以轻易被其他方式所代替。例如不煲剧可以去逛个街,不打游戏去打个球也可以种种。
第二类,偶然兴起,“半桶水”水平。例如这周觉得自己胖了一点,下个视频学个爵士舞,下周觉得学瑜伽对形体塑造好,买个瑜伽垫。以为自己涉猎广泛,然而没一样拿得出手。
第三类,随性而行,可以轻易放弃。作为一个文艺青年,这辈子一定要去西藏旅游一次。天哪,机票好贵,可能有高原反应,啊!怎么有人晒成这个样子。算了算了,这辈子还长呢,以后再考虑。所说的喜欢旅游说来说去都不过是单位组织的那一次……
别把消遣当兴趣。当你开始谈起兴趣,恭喜你,开始有培养的意识。
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之,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
当你开始有培养的意识后,并不一定可以坚持下去,兴趣的培养需要有深刻的认识、浓烈的情感去支撑。在培养的道路上,你开始去深究其本质,开始去将其与自己的特质、时间、天赋相互匹配。匹配成功的,可以于较短的时间在此项兴趣上获得发展,并可以开始考虑发展下一项兴趣。
这一类人有典型的代表,即“斜杠青年”。”I am a slash"是一群有着多种身份、多重职业的青年。他们有能力将自己的兴趣培养到获得额外的收入。且不谈以收入来衡量兴趣势利与否的问题,在现实世界里有人能为你的兴趣心甘情愿买单,除了你爹地,只能是你的兴趣已经能为他人带来价值。这类人通常具有精力、有时间、有一定的天赋的特质,而浩浩荡荡追求成为斜杠青年的普通人不过还在路上。
普通人的你我,还没达到让兴趣对他人产生价值的程度,难道就没办法去培养一个兴趣了么?有!至少你让它为你自己带来价值。你可以选择在起点,也可以选择在路上。互联网的时代,让许多的资源唾手可得,展示给你更大的空间,你可以看到有多大的可能,能到达什么样的阶段由你自己去定义。
你说你喜欢跳舞,网上有课程,线下有报班,可能跳成杨丽萍可能还是小苹果。
你说你喜欢写作,有公众号有自媒体平台有纸质媒介,你可以练成大V也可以自娱自乐。
你说你喜欢旅游,有攒积分成为旅游家,有写游记写攻略,有写书有心灵顿悟出家的。
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
去培养一个兴趣,让它去改变你的生活,去探索你所未知的未来,去寻找更多的可能性。希望有一天,它也能为他人带来价值。
培养一个兴趣,意味着什么?
摆脱贫穷,不满足于消遣,认真培养,创造价值。为社会主义奋斗终生。#严肃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