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茶的饮用
茶的饮用为后起,是在食用和药用的基础上形成的。
从利用方法上看,茶叶旨在提取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这一点与利用纤维果腹的饮食有着原则的区别,而与药物却完全一致。在很长的时期里,药用起源说最具影响力。吴觉农等支持药用起源说,但是不认为饮茶起源于史前的神农时代,作了“茶由药用时期发展为饮用时期,是在战国或秦代以后”的推测。
早期的文献将茶的功效归纳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悦志、醒酒、不眠、益意思等,为由咖啡碱而产生的兴奋剂效果,也是茶成为中国的代表性无酒精饮料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神农食经》说:“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神农食经》的著述年代无法考证,但是其中的愉悦心情的认识与华佗《食论》中“苦荼久食益意思”的看法完全一致,当然华佗《食论》也已经失传,具体写作年代不详,既然托名汉末的华佗,又被陆羽《茶经》所引用,应该是汉魏六朝时代的著述。 两晋之交的刘琨写信给他的侄子南兖州刺史刘演,要他为自己准备茶叶,原因是“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就是说仰仗茶叶来解决体内烦闷无力的问题。晋代的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少眠。”说饮茶导致兴奋,使人无法入睡。
另一部分为羽化、轻身换骨、延年等,以神仙道教思想为根底,强调茶的仙药效果。壶居士《食忌》说:“苦荼久食,羽化。”(陆羽《茶经·七之事》)把茶与道教最高目标羽化登仙直截了当地联系了起来。南朝时代既是道教徒又是药学家的陶弘景也在《杂录》里说:“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陆羽《茶经·七之事》))以得道的神仙服用茶叶的事例来羽化登仙的可信度。而佛教僧侣也承认了延年益寿的功效,《续名僧传》在介绍南朝宋的僧徒法瑶时,强调了“饭所饮茶”的生活习惯和“年垂悬车”的高龄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把茶的这些效果汇总起来看,无疑茶是被当成服食的上药而被饮用。
需要指出是,在茶的食用-药用-饮用的使用上有交叉性。也就是说茶叶一开始是作为果腹之用,一旦认识到它还有神奇的医药作用,人们就把重心转移到药用上来,这种价值远远大于食用作用。而且茶的药用作用得到人们普遍重视后,煮茶为羹饮的现象就多了起来。茶除了药效成份外,还有营养成份,这样茶的使用就逐渐向饮料过渡。
饮茶归根到底是利用茶叶的营养成份和药效成份,茶的饮用与茶的药用其实是根本无法分开的,只不过谁占主导地位而已。所以,科学的观点是茶的食用、药用、饮用是相互递进又相互交叉的过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