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年头,那是愚昧的年头;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季节,那是黑暗的季节;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失望的冬天;我们全都在直奔天堂,我们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简而言之,那时跟现在非常相象,某些最喧嚣的权威坚持要用形容词的最高级来 形容它。说它好,是最高级的;说它不好,也是最高级的。”在《双城记》中,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曾这样描绘法国大革命下的那个年代。时至今日,我们发现用这句话去描述我们的世界仍十分贴切······
对于生活在现代的人来说,科学与技术仿佛改变了一切。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层出不穷的新兴科技在不断颠覆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的同时,既降低了我们做各种事的成本和门槛,又不断加快了我们的“衰老”。在这样一个信息可以指数式递增的世界里,稍不注意,或许我们就已经被整个时代所抛弃。飞速发展的科技在极大解放我们的生活的同时,又在冲击并改变着我们的社会。在世界越来越复杂的大趋势下,社会阶级的分层正在不断地扩大。放眼望去,我们落后的文明体系已日益无法承载社会环境的巨大变革。金融,交通,行政······频频展现超负荷的运作状态。在这样一个从未有过的“幸福天堂”里,我们竟陷入了无尽的恐慌和焦虑的阴霾之中······
如何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里做我们自己呢?
首先我们要学会洞察世界。泰特洛克告诫我们:“不要以常识理解复杂的世界!”。的却,世界变化的太快了,那些我们曾奉为圭皋的常识或许下一秒就已经成为失败的教训。事实绝大多数都是偶然,常识只是善于事后解释,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基于经验的常识往往是靠不住的,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早已不切实际!在变革的时代里我们更应该善用理工思维来注视着世界,何谓理工思维呢?我想无非就是懂得取舍(哪些对自己有用,哪些对自己无用),学会量化(哪些最重要,哪些暂时不重要),精于变通(多元化的思路)和实行形式逻辑方法(严谨地分析求证)。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混乱,每种外在的混乱下都是一种秩序。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始终怀有理性的心,学会摒弃感官对事实的扭曲看法,力求一针见血地抓住本质。当然做到这并不容易,毕竟我们要面对的太多了,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胡适说的好——怕什么真理无限,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其次是学会及时行乐。有人总结了现代人的三大软肋:怕麻烦,努力成为他人眼中的自己,怕时机未到。而其中第三者最为致命!我们总能听到这样的话:“等一等吧!” ,“或许时机未到!”。殊不知在急剧变革的时代里大多数时候时机可能永远不会到,因为机会是要我们自己去争取的,那我们傻傻地等待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想在变革的时代里的大多数情况下,一旦有了想法就应该马上行动。千万不能等到明天,因为明天可能不会再来了,即使来,我们或许早已没了兴趣!过去时间常强迫着我们思考:为什么非要等到无法收拾时我们才会真正开始面对自己的想法呢?或许我们真的完全没必要为了那一点点微薄的薪水放弃我们的梦想,毕竟财富是用来买快乐的,如果不快乐我们拥有了它们又有什么用呢?我们应该向死而生,时刻带着末日情结去活,不问得失,只求本心,这样或许才能时刻获得满足和幸福!
最后是坚守初心。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这样评价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高智商,世俗,老道 ,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尤其善于利用体制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的却是高等教育的悲哀,而由此所导致的,将是一个病态的社会。在这样一个功利的社会里,人们总是抱着一种投机取巧的想法,想要不劳而获,想要名利双收,想要坐享其成。或许也真的会有渺渺几人成功,但这种成功又能带给他们多少成就感呢?我们始终要坚信:不管社会怎样腐化,依然会有那么一批人会选择坚守初心!他们只做自己喜欢的事,不问回报,只求无愧于心。尽管他们可能会失败,但在他们的内心里,他们已经成为了自己的英雄。我始终认为这样的一生是精彩的,没有遗憾的。在这样一种生活下栖息的人更像一个上帝,主宰了一切,也拥有了一切!在社会中的他们不仅知道自己的义务,自己的权利,还顾惜自己的尊严。
马克思之女燕妮曾询问历史学家维特克能否用一本书的篇幅来叙述人的历史,而维特克回答:“何须一本书呢?只需四句话就够了:上帝让谁灭亡,必先让他膨胀。时间是筛子,最终淘去一切沉渣。蜜蜂盗花,却使花开茂盛。暗透了,更能看得见星光。”。我想这就是怎样做我们自己的最好诠释了!
或许我们真应该时常回顾自己身后的路,看看现在的我们是否配得上我们已经经历的苦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