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章,是因为九思给我的文章《年•等待》的评语。读完之后,很有感触,当时就忍不住想哭,到现在也无法释怀,因此想写一写。
我是留守儿童,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很少,那个年代,这也是很多农村孩子的无可奈何和悲哀。
留守确实给孩子带去了很多不可磨灭的伤痕以及难以消除的影响,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缺少爱和关怀。我用了很大的努力,才慢慢将这些影响降到最低,但却一直都在影响着我。这就是所谓原生家庭之殇吧。
我特别敏感多疑。
记不得具体年龄,有一次大冬天去井边打水洗衣服,正好要路过一户人家灶屋的后门,正好他家在做饭往外倒洗锅水,正好倒在了我的身上。那一刻,我崩溃大哭,哭着说他是故意的,就是欺负我爸妈不在身边,就是讨厌我。我现在还记得那个我应该称呼某叔的男人,不知道如何道歉,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就端着盆,站在那看着我大哭大闹。
三年级在云南读书时穿了耳洞(那时班上的女生都会穿耳洞),因爷爷生病回到老家,班上的人对我很疏远,还总是指指点点,我隐约听到是在说我穿耳洞的事,说我臭美。于是,我把耳环一把扯掉,从此再也没有戴过耳环,甚至从此很少打扮自己,总觉得打扮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老公一直说我在穿衣打扮上不讲究。
我特别自卑,特别希望得到认同。
我拼命学习,凡事都想争第一,就是为了得到大家的认同,用这样的方式来掩饰内心对自己的不自信。记不得小时候因为考差了哭过多少次,记不得有多少次因为一点小小的成绩而沾沾自喜,大肆宣扬。这样的心态,到现在我也有。总想给人一种我很优秀的感觉,总想把自己的一点点很小的成就展现出来,总想去表现自己去宣扬自己,这些都是因为自我认同感不足。
我总是用一些表面的成绩来给自己添加一个又一个光环,不懂得内敛,因为我想让父母偶尔回家能够看到我的好,能够赞扬我。我拼命去追,去赶,只是想得到父母多一点的爱和认可。这样的习惯也一直影响着我,我现在总觉得我是飘着的,不能脚踏实地,总是追逐着表面的成就,总是忍不住在和其他人的交谈中夸夸其谈,总是不停说着自己有多厉害。
我的不自信还表现在恋爱中。我觉得我配不上那个优秀的人,我不敢去接受他的爱,所以我最终选择了那个和我“门当户对”又不如我优秀的高中同学。所以,一切果皆有因,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
我特别缺爱,获得了一点点温暖就感动得不行。
不管我做得多好,父母总吝啬表扬,而犯了一点点错就会得到打骂。这其实是上一辈父母都有的问题,只是在留守儿童本来就和父母相处时间不多的情况,又经常被打骂充斥着,就更觉得没人疼没人爱。
我想这也是我为什么初中早恋的原因:那个给我写情书的男孩说我很好,说我很优秀,说他喜欢我。当时手足无措的我,把情书交给了老师。是的,我平生收到的第一封情书被我上交给了老师。那个男生自然被老师叫去,还被打了手板心,因为那个时候我成绩好,老师认为他是在影响我的成绩。但那个男生很执着,之后还不断给我写情书。原来,我也是有人喜欢的。那个男孩不高不帅,成绩也不好,性格也了解不多,但心里就像有颗石头落入,泛起阵阵涟漪,我被感动着。于是就早恋了,那个时候根本不懂爱是什么,更多的是因为感动。当然不会有结果,也许或多或少也影响了我的成绩。
我的情商不高,很容易生气和歇斯底里。
中学时,班上的同学都怕我,因为我脾气不好,一惹就炸毛,还敢和男生打架,但我成绩好,老师都护着我。想想,留守在农村,还有年弱的妹妹以及年老的爷爷,如果我脾气太好,就会被其他人欺负。我的暴脾气,在那个时候保护着我们。
读大学时,我不善交际,还常常说错话惹得大家不开心,有段时间和宿舍的人关系特别特别不好。后来,我去看很多关于情商关于沟通的书和视频,去参加各种社团组织,少说多听去思考,现在有了一些改变,但还是经常因为情商欠缺而在社交场合尴尬和冷场。
在和老公的沟通交流中,他也经常说我情商不高,一惹就发脾气。我也在努力去改变,但收效甚微。这是从小缺乏父母管教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
我深受留守儿童之苦,《年•等待》可以说是我最真实的心理写照:等待的欢喜,等待的焦虑,等待的失望,等待的无奈,等待的落空。
所以,我不要我的孩子也成为留守儿童,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们留在身边。她们除了有4个月婆婆带回了老家,其余时间几乎都在我身边,我可以每天看到她们,我可以每个周末陪她们到处游玩,我可以陪伴她们度过每一个重要的节日。她们所有的成长过程,我从未缺席。我不要她们感受我曾经的孤独无助无奈心酸,我要让她们感受到满满的爱和温暖。
惟愿这世间不会再有留守儿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