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773162/1d2589c5644ccd47.jpg)
有一天,我问女儿:“天高任鸟飞和海阔凭鱼跃,如果二选一,你选什么?”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选前者。”我说“天空高远无边,可以展翅翱翔,看似自由,可是很辛苦啊。”女儿说“我知道很辛苦,但展翅于蓝天,居高临下,眼界开阔,可以饱览世间一切美好之物,这辛苦是值得的。”我说:“孩子,如果老爸年轻时有人这样问老爸,老爸的答案和你一样,但现在老爸会选择后者。”
人们渴望自由,向往自由,追求自由,于是羡慕翔空之鸟,羡慕水中游鱼。如今的我历尽沧桑,身心皆已疲惫,早已消磨了斗志,丧失了搏击长空的雄心和力量,因此更向往畅游于水中鱼儿的安逸和欢乐,但又常常感到困惑:生活于水中的鱼儿真的自由快乐吗?于是自然想到了人们熟悉的庄子与惠子的“鱼乐之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这个“鱼乐之辩”,自古争辩至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均没有令人信服的说法,就如庄子与惠子谁也不服谁一样,庄子靠狡辩表面上似乎上赢了,但惠施真的会服输吗?
我认为“鱼乐之辩” 这个小故事,如果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会越说越复杂,反而让人不易理解,若从形象的文学角度去感受或许更能得其真味,首先,我们可以把这件事看做是两个好朋友在一起斗智斗趣,气氛轻松活泼,言语幽默风趣,他们或许只是想各自施展自己的争辩能力,想比一个高低,就像我们小时候对一些问题的辩论,辩言有点调皮,甚至诡辩。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有两种理解:1、这是一句反问句,惠子的原意是“你怎么可能知道鱼快乐”,就否定了庄子知道“鱼之乐”的说法;2、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你已经承认了庄子知道了“鱼之乐”这一事实,问的只是“你是以怎样的方式知道了‘鱼快乐’的?”这句话的歧义让庄子钻了空子,成为他狡辩的依据,虽是狡辩但也体现了庄子的智慧。濠梁之上,两位智商相当的朋友在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是一个多么富有情趣的场面。
其次,根据词典的界定:“快乐是人精神上的一种愉悦,是一种心灵上的满足”,在此,快乐被定义为是人的情感。尚且不论世间的动植物真的有没有思维,有没有情感,但在文学家的眼里他们是会思想的,也有喜怒哀乐。作家常常采用“移情”手法把自己的情感移之于外物身上,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好像自己欢喜时,所看到景物都像在微笑,悲伤时,景物也像在叹气。庄子所言“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其实用的是移情手法,表达的是“人之乐”。我们可以想象,值此良辰之时,面对赏心悦目之美景,两位挚友同游于濠河之滨,其快乐之情不可言喻,看到“出游从容”的水中之鱼,自然将其快乐移情于鱼之身上,觉得鱼也是快乐的。类似情境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写得更为生动:“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所以,“鱼乐之辩”如果从文学角度去理解要简单得多了,从拟人和移情手法看,鱼是有情感的,鱼的快乐是可知的,“鱼之乐”其实是“人之乐”。至于惠子提出的质疑,以及以下的争辩,只是一种逗趣而已,逗趣过程展示了各自的智慧。
这里,又想到开头的问题:“鱼之乐”真的值得羡慕吗?水中之鱼真的那样逍遥自在吗?我们在陆地上来去自由,我们生命所需要的阳光和空气充溢整个空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否跟鱼在水里一样自由呢?一旦遇到暴雨,遇到洪水,遇到风浪,遇到人祸,鱼怎么办?我们至少还有一个可以躲避风雨的温馨的家呢。鱼儿若有思维和情感,说不定还要羡慕我们呢。想到此,困惑顿时释然:原来,自由来自于心,快乐亦来自于心。
![](https://img.haomeiwen.com/i13773162/ac792cc584a5b3c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