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李根勇
"父母官",是旧时中国百姓对州府、县衙门官员的尊称。那么这一称呼是由何而来的呢?

"父母官"一词来源于《礼记*大学》:"《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文献中的"父母",是指百姓的统治者,甚至是国君。
汉代曾出现了两个非常有政绩的地方官:西汉的召信臣、东汉的杜诗。
说来也巧,两位时隔不足百年,至东汉武帝刘秀建武七年(即公元31年),南阳郡百姓又幸运的遇到新上任太守杜诗,字君公,少有才能,担任郡功曹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作主,粮丰衣足,百姓拿杜诗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并提。于是巜后汉书》盛赞他们两个的政绩,故有"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之说,这时"父母"一词,已经有了地方官的含义。
在中国古代,父母官兼具领导与爱护的两种特点,既要"爱民如子",更要"为民作主"。因此,所谓的"父母官"其实是百姓的一种赞誉。这样的父母官通常都是一些比较基层的官员,主要是州府、县衙等地方长官。如今,在古妆老戏曲舞台上,我们经常观看的巜包青天》、《海瑞罢官》、《七品芝麻官》、《升官记》等所谓"青天父母官"的形象,依然光彩照人!
"父母官"其实还有另一种用法,那就是指故里家乡的地方官。古人一旦成为朝廷的命官,岀于避嫌的原因,常常是异地为官,这样就离开了家乡父老。而那些朝中的大官,大多数人父母都在地方上居住生息,所以,这些人对那些家乡的官也称之为"父母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家乡父母官"。
"父母官"的两种含义都是地方官,但在用法上却是有讲究的。前者是百姓对长官的称谓,是对长官的一种敬畏和赞誉;而后者其实是朝中高官,对比自己地位低得多的地方官的一种尊称,也是一种自谦的表示。

当今,我们的各级领导人,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民公仆",执政为民的"勤务员","父母官"一说已渐渐淡岀人们的视野……

看完记得分享,懂得分享,关注作者、赞赏作者或点击左下方心形符号"喜欢",您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伸出您的金手指,请点击赞赏支持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