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4井冈山的斗争
5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7反对本本主义
8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9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10我们的经济政策
11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12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13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4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15中国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16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17实践论
18矛盾论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工业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处地位的重要。
第一个原因是集中。
第二个原因是经济地位低下。
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2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3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红色政权,它的发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的国家,也不能在任何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必然是在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
4井冈山的斗争
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
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
反对冒进政策
5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四军党内种种不正确思想的来源,自然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的最大部分是由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成分所构成的;但是党的领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的思想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作正确路线的教育
6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马克思主义者不是算命先生,未来的发展和变化,只应该也只能说出个大的方向,不应该也不可能机械地规定时日。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7反对本本主义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调查就是解决问题。
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我们调查工作的主要方法是解剖各种社会阶级,我们的终极目的是要明了各种阶级的相互关系,得到正确的阶级估量,然后定出我们正确的斗争策略。
调查的技术:
(1)要开调查会作讨论式的调查
(2)调查会到些什么人?
(3)开调查会人多好还是人少好?
(4)要定调查纲目
(5)要亲身出马
(6)要深入
(7)要自己做记录
一,不做调查没有发言权。二,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8必须注意经济工作
第一,从组织上动员群众。
第二,动员群众的方式,不应该是官僚主义的。
第三,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需要有很大数量的工作干部。
第四,经济建设在今天不但和战争的总任务不能分离,和其他的任务也是不能分离的。
9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工人
10我们的经济政策
我们的经济政策的原则,是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须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同时极力改良民众的生活,巩固工农在经济方面的联合,保证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的领导,争取国营经济对私人经济的领导,造成将来发展到社会主义的前提。
我们的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业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
11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
因为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
12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来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战争规律是发展的
不能呆板地移用。
我们研究在各个不同历史阶段、各个不同性质、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战争的指导规律,应该着眼其特点和着眼其发展,反对战争问题上的机械论。
-
战争的目的在于消灭战争。
-
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
问题的区别和联系,都是眼睛看不见的东西,但若用心去想一想,也就都可以了解,都可以捉住,都可以精通。
- 重要的问题在善于学习。
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这是军事家在作出每一个战略、战役或战斗的计划之前的一个整个的认识情况的过程。
另一个认识情况的过程,即实行的过程。此时,第一个过程中的东西是否符合于实况,需要重新加以检查。如果计划和情况不符合,或者不完全符合,就必须依照新的认识,构成新的判断,定下新的决心,把已定计划加以改变,使之适合于新的情况。
过去的战争所留给我们的血的教训,应该着重地学习它。
从自己经验中考证这些结论,吸收那些用得着的东西,拒绝那些用不着的东西,增加那些自己所特有的东西。
孙武子⑵书上“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战争
只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才最没有狭隘性和自私自利性,最有远大的政治眼光和最有组织性,而且也最能虚心地接受世界上先进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经验而用之于自己的事业。
过去的革命战争证明,我们不但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政治路线,而且需要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的军事路线。
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是什么
- 第一个特点,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
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是一个大国
中国是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
中国是一个经过了一次革命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
- 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强大。
- 第三个特点是红军的弱小。
- 第四个特点是共产党的领导和土地革命。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
围剿”和反“围剿”——中国内战的主要形式
革命和革命战争是进攻的,但是也有防御和后退——这种说法才是完全正确的。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
战略防御
(一)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二)反“围剿”的准备;(三)战略退却;(四)战略反攻;(五)反攻开始问题;(六)集中兵力问题;(七)运动战;(八)速决战;(九)歼灭战。
积极防御和消极防御
对于战略防御问题,常常发生两种偏向,一种是轻视敌人,又一种是为敌人所吓倒。
反“围剿”的准备
何时结束自己的进攻,转入反“围剿”的准备阶段呢?开始准备的时机的选择,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断定这种时机,要从敌我双方情况和二者间的关系着眼。为着了解敌人的情况,须从敌人方面的政治、军事、财政和社会舆论等方面搜集材料。
我们需要的是热烈而镇定的情绪,紧张而有秩序的工作。
战略退却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
"游击主义":第一阶段是军事冒险主义,第二阶段转到军事保守主义,最后,第三阶段,变成了逃跑主义。
鲁莽家和门外汉
战略退却的目的是为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
避其锐气,击其惰归
观察局部形势和整个形势的联系,应从当时敌我双方所具条件之见于局部的和见于全体的,是否在一定的限度上利于我之开始反攻以为断。
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虚心接受别人的经验也属必需,如果样样要待自己经验,否则固执己见拒不接受,这就是十足的“狭隘经验论”。
战略反攻
反攻阶段中,问题是很多的,主要的如反攻开始问题、集中兵力问题、运动战问题、速决战问题、歼灭战问题等。
反攻开始问题
反攻的第一个战斗,关系非常之大。第一个战斗的胜败给予极大的影响于全局,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的一个战斗。必须打胜。
没有好的全战役计划,绝不能有真正好的第一仗。
想到下一战略阶段的文章。
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这是反攻开始,即打第一仗时,不可忘记的三个原则。
集中兵力问题
重要的是要迅速地恢复主动地位。
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
集中兵力之所以必要,是为了改变敌我的形势。
为了改变进退的形势。
为了改变攻守的形势。
为了改变内外线的形势。
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围剿”中的围剿,封锁中的封锁,防御中的进攻,劣势中的优势,弱者中的强者,不利中的有利,被动中的主动。
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我不反对作战方向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但主要的方向,在同一个时间内,只应有一个。
我们的战略是“以一当十”,我们的战术是“以十当一”,这是我们制胜敌人的根本法则之一。
也不是说每次都要优势兵力。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用相对劣势或绝对劣势兵力出现于战场。(正奇结合)
我们是以少胜多的——我们向整个中国统治者这样说。我们又是以多胜少的——我们向战场上作战的各个局部的敌人这样说。
运动战
由于敌人强大和红军技术贫弱所发生的红军作战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没有固定的作战线。
不要企图建立长时期的具体计划。
只有在现在的流动生活中努力,才能争取将来的比较地不流动,才能争取最后的稳定。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运动战的通俗的解释。
我们要把所有一切过去的优良的东西都总结起来,成为有系统的更发展的更丰富的军事路线,以便争取在今天战胜敌人,并且准备在将来转变到新阶段去。
速决战
战略的持久战,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这是一件事的两方面,这是国内战争的两个同时并重的原则,也可以适用于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
歼灭战
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
14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
蒋氏声明中有一段是值得赞扬的,即他所说“言必信,行必果”的那一段。
15中国在抗日时期的任务
中日民族矛盾的发展,在政治比重上,降低了国内阶级间的矛盾和政治集团间的矛盾的地位,使它们变为次要和服从的东西。但是国内阶级间的矛盾和政治集团间的矛盾本身依然存在着,并没有减少或消灭。中国和日本以外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亦然
克服上述这些不良倾向的目的,在全党中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是完全必要的,因为只有这种理论,才是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指南针。
16为争取千百万群众进入民族统一战线而斗争
我们说和平取得了,并不是说和平巩固了
17实践论
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
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18矛盾论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唯物辩证法。这些问题是: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 两种宇宙观
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不能说明事物何以有性质上的千差万别及其互相变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 矛盾的特殊性
首先是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特殊性。
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或者叫做根据。
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的原因或普遍的根据;但是,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
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暴露事物发展过程的本质,就必须暴露过程中矛盾各方面的特殊性
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在于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研究问题,忌带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一句话,不了解矛盾各方的特点。
不但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的矛盾运动,在其相互联结上,在其各方情况上,我们必须注意其特点,而且在过程发展的各个阶段中,也有其特点,也必须注意。
如果人们不去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人们就不能适当地处理事物的矛盾。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
要研究两党的种种特点,更根本的就必须研究这两党的阶级基础以及因此在各个时期所形成的它们和其他方面的矛盾的对立。
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 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由此可知,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研究任何过程,最主要的就是用全力找出它的主要矛盾。
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世界上总是这样以新的代替旧的,总是这样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的。
我们承认总的历史发展中是物质的东西决定精神的东西,是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但是同时又承认而且必须承认精神的东西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于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正是表现出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力量。
- 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第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些就是所谓同一性。
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
原来矛盾着的各方面,不能孤立地存在。
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
- 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 结论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