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摹喵居士集
1137.读书108~《菊与刀》

1137.读书108~《菊与刀》

作者: 摹喵居士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17:35 被阅读52次

2019.03.20

感觉写得很片面,但是非常有趣,各种日本冷知识,总是猜的中开头,猜不到结尾。

2018.09.20(周四)

《菊与刀》- 01

序言Foreword

1944年6月,本尼迪克特接受美国政府委托,要完成一份针对日本人的文化分析报告。

本尼迪克特的任务就是挖掘这些谣言背后的真相,为盟军领袖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日本人的行为提供依据:他们会战至最后一人,还是会选择投降;他们会接受何种条件以结束战争;如何处置天皇;盟军占领期,他们会做些什么;等等。在1944年完成这一任务,即使是对一位在日本生活多年的专家来说也是很困难的。而本尼迪克特,如她自己所言,既不是专家也未到过日本,她唯一可依仗的只有书面材料——所有的文字,从学术研究到翻译过来的日本小说都包括——此外,再加上电影和对日裔美国人的采访。仅此而已。

感觉很草率阿

困扰盟军的一个现象是,曾发誓战斗到底的敌人突然变得顺从,甚至是友善。

本尼迪克特对此的解释是,日本人对他们的天皇有着十分深刻的义务——这是日本人生存的最终意义。人民时刻准备着为天皇而死,但当他以颤抖的、艰涩的声音要求臣民“忍所难忍”[4],去投降、去建设一个新的、和平的日本,他的臣民马上顺从了。

天皇的地位,其实大家是早不想打了

第一章任务——研究日本

他不会既用一本书的篇幅描写某个民族如何普遍爱美,如何推崇演员和艺术家,如何醉心于菊花栽培,但又另写一本书来补充说该民族的武士和刀剑有无上荣誉。

然而,所有上述矛盾却正是有关日本的论著中都会出现的交织的经纬——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刀与菊,两者都是日本这幅“画”的组成部分。日本人好斗而又温和;黩武而又爱美;自尊自傲而又彬彬有礼;顽固而又善变;驯服而又不愿受人摆布;忠心而又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怯懦;保守而又欢迎革新。他们十分介意别人对自己行为的看法,但当别人对其劣迹毫无所知时,又怡然自得。他们的士兵接受了严苛的训练,却又富有反抗精神。

充满矛盾的民族精神

在美国,人们认为对日战争还要持续或许三年,或许十年,甚至更长时间。而日本人则认为此战会成为长达百年的战争。

百年世界大战啊

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

日本对战争起因则另有看法。它认为,只要各国拥有绝对主权,世界上的无政府状态就不会结束。

日本有必要为建立等级秩序而战——当然,这一秩序的领导只能是日本,因为日本是真心建立起自上而下的等级制国家的唯一代表,也最了解“各就各位”的必要性。

因此,它应该帮助“落后的兄弟之邦”——中国。鉴于“大东亚”为同一人种,日本应当首先将美国,其次是英国、俄国,从世界的这一区域内驱逐出去,使之“各就各位”。

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亚洲兄弟

在他们的战术手册中有一句日本传统口号:“以吾等之训练对抗敌军数量上之优势,吾等之血肉就是敌军之钢铁”,此句并非为这次战争而特意制定。日军手册第一页上就用粗体字印着“读此决胜”。

有一定道理

日本海相在国会演说中引用了1870年代的伟大武士西乡隆盛[5]的教谕说:“存在两种机运,一种是偶然碰上的,另一种是自己创造的。面临无比艰难之时,必须自己去创造机运。”

机遇要自己创造,偷袭珍珠港

日本自我牺牲理论最极端的表现就是他们的不投降主义。任何西方军队在尽了最大的努力而面临寡不敌众、毫无希望的局面时,会选择向敌军投降。他们仍然保留作为军人的荣誉。而且根据国际协议,他的境况会被告知本国,使其家属知道他们活着。无论是作为一个军人或平民,或在他自己的家庭中,他们都不会因此而受辱。然而,日本人对此种形式的态度则不同。荣誉就是战斗到死。在绝望的情况下,日本士兵应当用最后一颗手榴弹进行自杀,或者赤手空拳冲入敌阵、进行集体自杀式的进攻,但绝不应投降。万一受伤后丧失知觉而当了俘虏,他就会感到“在日本再也抬不起头来了”。他蒙受了耻辱,对于从前的生活来说,他已经是个“死人”了。

投降不如死

许多美军战俘都曾谈到,在俘虏营里美国人发笑是多么危险的事,又是如何刺激了日军看守。令日本人难以容忍的是,当了战俘就已经是奇耻大辱,美国人却居然不懂得。

当美国战俘要求把自己的姓名通报本国政府以便家属知道自己还活着,他们非常震惊,同时也非常蔑视。

无法理解美国战俘的想法

第三章各安其分

每当一个日本人向另一个日本人讲“吃”或“坐”时,都必须按对方与自己亲疏的程度,或考量双方的辈分,使用不同的词汇。在不同的场合必须用不同的“你”;动词也有好几个不同的表达方式。换言之,日本人像许多其他太平洋地区的民族一样,有“敬语”之说,同时他们在使用时还伴有适当的鞠躬和跪拜。

鞠躬并不是徒具形式。它意味着:鞠躬者承认对方有权干预自己的事,尽管他更愿意自己处理;受礼者也承认要承担与其地位相应的某种责任。

等级秩序

中国有四亿五千万之多的人口,但只有470个姓氏。而同一姓氏的人,多少都承认彼此是同宗。

胡扯啊

即使是现在,一个有几个成年儿子的父亲,若他自己的父亲尚未隐退,那么在没获得老爷子的许可前这位父亲就无权处理事务。

在日本有一则广泛流传的谜语,用我国的谜语形式来翻译则是:“为什么儿子向父母提意见就像和尚想蓄发一样?”(佛教僧侣必须剃发)答案是:“无论他想怎么做,都绝对办不到”。

家长的地位

有一位女校的校长鼓励该校中上流家庭出身的学生学一点欧洲语言,但理由竟然是,她们在把丈夫用过的书掸去灰尘后,能放回书架的正确位置。

当了婆婆以后更是家内事务的女王,仿佛她前半生从未当过唯命是从的媳妇。

女性地位

七世纪时,日本采用中国的表意文字来书写自己那与中国完全不同的语言。

不过,日本从一开始起就没有照搬中国的无等级社会结构。日本引进的官制,在中国是授给那些经过科举考试合格的文武官僚的;在日本却授给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这构成了日本等级制的一部分。

中国常常改朝换代,日本却一次也没发生过。天皇不可侵犯,天皇本人是神圣的。天皇及其宫廷大臣们把中国文化引进日本,却绝对想不到中国在这些方面是怎样安排的,也绝对想不到他们作了多大改动。

日本学习中国,却有很大差别

八世纪末叶,贵族藤原氏掌握了大权,并架空天皇。随着时间的推移,封建领主们开始反对藤原氏的统治,整个日本陷入内战。群雄之中,著名的源赖朝打败所有对手,以“将军”这个古老头衔成了全国的实际统治者。“将军”的全称是“征夷大将军”,这个称号在日本很普通,但只要源赖朝的子孙能够控制其他封建领主,这个称号就由源氏家族世袭。

公元十六世纪,内战横行。经过几十年的动乱之后,伟大的德川家康击败所有敌手,于1603年成了德川幕府的第一代将军。从此将军一职在德川家族手中传承了约二百五十年,直到1868年天皇与将军的“双重统治”才被废除。

日本古代史变迁

在天下太平的德川时代,这种纽带变成经济性的了。日本的武士与中世纪欧洲的骑士不一样,既不是拥有领地和农奴的小首领,也不是有钱的士兵。他们是依靠俸禄生活的人,其俸禄额在德川初年就按照家格的高低决定了。俸禄并不富裕,根据日本学者估计,整个武士阶级的平均俸禄与农民所得相差无几,只够维持最起码的生活。

商人和高利贷主以公开允许的方法,“购买”上层阶级的身份。商人和下级武士结成了联盟。

推翻衰朽幕府的联盟就是由商人、金融阶层和下级武士组成的。

近代开端,商人和下级武士推动

第四章明治维新

1877年,对立派的伟大领导人西乡隆盛组织了大规模的反政府叛乱。他的军队代表了尊王派维持封建制度的全部愿景,明治政府在“王政复古”实现后第一年就背叛了这种愿景。

政府招募了一支由平民组成的义军,并击溃西乡隆盛的士族军队。但这次叛乱也足以证明当时政府所激起的国内不满有多么强烈。

明治维新,扫平叛乱

他们在军队中也废除了旧式的等级制,而且比在老百姓中废除得更彻底。虽然实际上保留了某些旧习,但他们甚至在军队中废除了日本式的敬语。军队职阶的晋升不是看家庭出身,而是凭个人的能力,一个人可以凭借军功达到在其他领域很难达到的高位。唯其如此,军队在日本人中声誉很高,而且显然当之无愧。这确实是新军队赢得民众支持的最好办法。另外,排、连单位大多由同一地区的乡邻编成,和平时期服役地点大都离家不远,这不仅意味着士兵与地方上保持联系,而且每个人在军队服役的两年期间,军官和士兵、老兵和新兵的关系,代替了武士与农民、富人与穷人的关系。军队在许多方面起到促进民主的作用,在许多方面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日本的军队,相对民主,普通人也能上升

2018.09.21(周五)

《菊与刀》- 02

一个孝顺母亲的儿子可以说是不忘母恩,也就是说他对自己的母亲怀有像八公对主人那种的赤诚。“恩”这个词不单纯指他对母亲的爱,而是指他对母亲所欠的一切,包括襁褓时期母亲的哺育照顾,孩提时期母亲所做的牺牲以及成年后母亲为他所作的一切,总之,包括母亲在世时对她所负的一切恩债。“恩”也意味着对所欠恩债的回报,从而就有爱的意思,但最基本的含义是负债。我们美国人则认为爱是不受义务的约束,而是自由给予的。

恩一定要用爱来还,美国人认为爱是自由的

他们认为,自己有幸生在这个国家,安居乐业,顺心如意,却不知感谢天皇所赐的恩典,是不可想象的。

别人不可想象

对于父母的恩,他们有这么一句谚语,译出来大意是“养儿方知父母恩”,意思是“自己成了父母,才知道欠父母多少恩债”,意思是双亲之恩即是每天实实在在对儿女的照顾和操劳。

很有道理

在日语中有个有趣的例证:上级被认为值得他的依赖者去“爱”。日语中的“爱”(あい)相当于“love”。

在上个世纪,传教士在翻译基督教中的“love”时,认为日语中唯一能表达此意的,只有“爱”这个词。

但“爱”这个词在日文中特指上级对下属的“爱”。西方人也许会觉得这其实是“庇护”(Paternalism)之意,但日语的意思则不仅是“庇护”,还是一个指代感情的词。

爱在日本是由上对下

日本人对大街上发生的事故一般不大理睬,并不只是因为缺乏主动精神,而是因为他们认为,除了官方警察以外,任何人随便插手都会使对方背上恩情。明治维新以前,有一条人人熟知的法令:“遇有争端,无关者不得干预。”

不管闲事

现代都市大百货公司采用的是“谢谢”(ぁりがとぅ),其本意是“这可太难得了”(Oh,thisdifficultthing)。日本人常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顾客上门购货,给商店带来了巨大而难得的恩惠,是一种恭维之辞。

小店主经常挂在嘴上的是“すみません,済みません”。本义是:“这怎么得了呢?”即“我受了您的恩。但在目前经济条件下,我无法偿还,感到非常遗憾”。这个词在英语中被译成“Thankyou”(谢谢)、“I'mgrateful”(十分感激)或“I'msorry”(对不起)、“Iapologize”(很抱歉)。

感谢的意思是,我很惶恐

大街上,一阵风吹走你的帽子,别人给你拣回来。当那人把帽子给你时,礼貌习惯要求你,在接帽子时应当表示自己内心的不安,在这种场合用这句话最合适:“这个陌生人现在施恩于我,我却不可能有机会报答,我只有

道歉才能稍许好受一些。”“すみません”(这如何得了)也许是日本道谢语中最普通的。说这句话就是承认:“我受了他的恩,接过帽子并不能结束此恩,但我却没办法,因为我俩是萍水相逢。”

在日本人的立场,还有一种表达“谢谢”的用语,更强烈表现日本人负恩的心情,即“かたじけなぃ”(诚惶诚恐)。这个词的汉字写作“辱なぃ”“忝なぃ”,兼有“受辱”与“丢脸”两层意思。

日文辞典的解释说:你受到了特别的恩惠,因而感到羞愧和耻辱,因为你不配接受如此之恩,因而你用这个词表示你受恩时的羞愧感。

表示自己无以为报很惶恐

三年以来,我在暗中与一名女子交往(她被卖到小酒馆当妓女),我很同情她的遭遇,于是花了一小笔钱,替她赎了身,将她带回家,教她礼仪,安顿在我家做佣人。

她的父母似乎并不清楚现在的情况,写信希望她回去,因为她已经到了当嫁之年。我同她父母见了面,并解释了目前情况,他们虽然贫穷,却并不贪钱。他们同意她女儿留下来,权当她已死了。那姑娘也愿意守在我身边,直到我去世。

双方都很神经

第六章报恩于万一

七世纪以来,日本一再从中国引进伦理体系,“忠”“孝”原来都是汉文。但是,中国人并没有把这些道德看成是无条件的。在中国,忠孝是有条件的,忠孝之上还有更高的道德,那就是“仁”,通常被译作“benevolence”(慈善、博爱),但它的含义代表了西方一切良好的人际关系。父母必须具有“仁”。统治者如果不“仁”,人民可以揭竿而起。“仁”是忠义的先决条件。天子之所以能享有帝位,是因为他在施仁政。

君不贤臣投外国

日本现代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偷拿了她已婚儿子的钱,她的儿子是个乡村学校教师,这些钱是儿子刚从村民处筹集来准备为一个女学生赎身的。这个女生的父母因为饱受饥荒折磨,想把正在上学的女儿卖到妓院去。然而,这位教师的母亲却把这笔钱从儿子那里偷走,尽管她并不缺钱,而且还经营着一家规模可观的餐馆。儿子知道钱是母亲偷的,却不得不自己承担惩罚。他的妻子发觉了真相,写下了遗书,说丢钱的责任全在自己,然后怀抱婴儿投河自尽。

事件宣扬出去后,母亲在这一悲剧中应负的责任却无人过问。儿子在尽了孝道之后,只身前往北海道,磨炼自己的人格,以求日后坚强地经受类似考验。

可怕

祖坟墓碑上的文字,每年都要见新,但如果是现存后代已无记忆的祖先,其墓碑也就无人过问了,家里佛龛上也没有他们的灵位了。日本所重视的孝道对象,只限于记忆中的祖先;他们注重的是现时现地。

日本人只关心记忆中的祖宗,再往上不管

最为激烈的冲突存在于婆媳间。媳妇是作为外人进入这个家庭的。她有责任必须熟悉婆婆的喜好,并学着去做。在许多情况下,婆婆会毫不客气地宣称这个年轻的媳妇根本就配不上自己的儿子,我们也可以推测,婆婆心怀相当的妒忌。

但正像日本的谚语所说:“可恨的媳妇照样生出可爱的孙子。”

全球婆媳关系都一样

神”(カミ),在英文中被译成“god”,其词义是“至上”,即等级制的顶点。

god是顶点

在和平时期的一次军事演习中,一位军官出发时下令,不经他许可不能喝水壶里的水。日本军队的训练非常强调能在极困难条件下连续行军五六十英里。那一天,有二十人由于口渴和疲劳倒下,其中有五人死亡。经检查,他们的水壶没有被动过。“那位军官下了命令,他为天皇传令。”

恐怖

在天皇的声音尚未广播之前,顽强的反对者们围住皇宫,试图阻止停战诏书的宣布。但一旦天皇宣布了,他们就全都服从了。

绝对服从

第七章义理“最难承受”

尽管义经衣着卑微,却无法掩饰其贵族气质,由此引起敌方怀疑。他们把一行人叫回来。弁庆急中生智,借口一点小事打义经的耳光。敌方却误信为真,疑团全消。因为如果这位和尚真是义经,家臣是绝不敢动手打他的。

如此违背“义理”是不可想象的。弁庆的不敬行为挽救了这一行人的性命。当他们脱险后,弁庆立即跪在义经脚下,向他请死。主君仁慈地赦免了他。

刷新道德底线就能赢

第八章洗刷污名

他们不能向痛苦让步。日本人的态度恰似那少年兵回答拿破仑的故事:“受伤了?不,报告陛下,我被打死了!”

绝不向痛苦低头

在当今天皇治下,也有人曾无意中给自己的孩子起名“裕仁”——当今天皇的御名,在日本绝不能说——因而杀了自己的孩子并自杀。

冒犯天皇名讳

“根据实际情况,我甚至能够原谅杀人犯。但对嘲笑,则没有可原谅的余地。”既然“原谅”不是对嘲笑的正确态度,那么唯一的反应就只有报仇。

我们的复仇观念就像数学的方程式,除非等式两边相等,否则我们总感到心事未了。”

不能原谅,就一定要报仇

2018.09.24(周一)

《菊与刀》- 03

第十二章孩童启蒙

日本的人生曲线与美国的人生曲线正好相反。它是一根很大的浅底U字形曲线,童年和暮年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随着幼儿期的过去,约束逐渐增加,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

溺爱幼年的孩子

但日本人要孩子却不仅是为了获得感情上的满足,另一个比美国人更重要得多的原因是,如果断绝了家族血统,他们就会成为人生的失败者。

要孩子是为了传承血脉

妇女需要儿子也不仅是为了感情上的满足,而是因为妇女只有成为母亲才有地位。

妇女有儿子才有地位

产妇在阵痛时不能大声呻吟以避免让人知道。新被褥和小床也需要早早为婴儿准备好。据说,新生婴儿不睡新床不吉利,贫苦家庭买不起新床,也要把被料和棉花洗净,做成“新”被。

阵痛不能喊

母亲工作时把婴儿放在睡床上,上街时背在背上带着走。母亲对婴儿说话,哼小曲给他听,让他做各种各样的礼貌动作。母亲给别人还礼时也晃动婴儿的头和肩让他鞠躬致意。总之,婴儿像大人一样行礼。

随时带着婴儿,也要行礼

孩子们经常听到这种故事:古代的武士会从铺底下用剑把坐卧在铺席连接处的人刺死。只有厚厚的、柔软的铺席最安全,铺席的接缝处则很危险。

不能坐在垫子边沿

当一、二岁的孩子吵闹或不听话时,母亲就会对男客人说:“请给我把这孩子带走,我们家里已经不要他了。”客人也会扮起这个角色,并开始把孩子从家里带走。于是孩子哭喊着向母亲求救,就像疯了一般。

从小精神上虐待啊

母亲看到嘲笑已完全达到目的,就和颜悦色地把孩子拉到自己身边,并要求仍在抽泣的孩子发誓,今后再也不调皮。这种小型滑稽剧有时在孩子五六岁时还在上演。

还会反复进行

杉本夫人谈及她自身的武士家庭教养时说:“自我记事时起,我晚上总是小心静静地躺在小小的木枕上……武士的女儿不论在什么场合,即使睡觉时也要做到身心不乱。男孩子睡觉可以四肢叉开,呈‘大’字形,手足乱放。女孩子睡觉则必须小心谨慎,曲身庄重地呈现‘き’字形。这表现了一种‘自制’的精神。”

女性不能随便睡觉

日本人不喜欢单独睡觉。夜里,幼孩可以把被子紧挨着他喜欢的年长者。“你对我最亲”的证据就是两个人的睡床紧挨在一起。

挨在一起睡表示亲密

父母亲对女孩子的家长权不是通过体罚,而是通过平静而坚定的期待,希望女儿放弃自己的要求。有必要再次援引一个极端的例子,它说明了女孩子所受的那种不甚严厉、似有特权的教养的特点。从六岁起,杉本钺子就跟随一位博学的儒者学习汉学儒家经典:整个两小时的授课,除了双手和嘴唇外,老师纹丝不动。

我坐在老师面前的榻榻米上,也和他一样的姿态,纹丝不动。有一次正在上课,因为某些原因,我稍微挪动了一下身子,屈起的双膝角度稍有偏移,老师脸上立刻微露不满的惊愕神色。他轻轻地合上书、慢条斯理然而很严峻地说:“姑娘,你今天的心情显然不适合学习,请回房间好好思考思考。”我小小的心灵羞得无地自容,但毫无办法。我先向孔子像行礼,接着向老师行礼道歉。然后毕恭毕敬地退出书房。我小心翼翼地来到父亲跟前,跟平常课毕时那样向父亲报告。爸爸很吃惊,因为时间还未到。他似乎漫不经心地说:“你的功课结束地很早啊!”这句话简直就像是丧钟。

直到今天,想起这件事仍似有隐痛之感。

没看要求上课,提前下课,父亲很不开心

而杉本夫人还在另外一个地方描写她的祖母,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日本父母态度的一个最显著特点:祖母态度安详,她希望每个人都按照她的想法去做。既无叱责,也无争辩,但祖母的希望像丝绸一样柔软却又坚如钢铁,使她的小家族朝着她认为正确的前进方向。

安静地坚持

现在日本人已经在西方意义上“放下刀”(投降),但在日本意义上,他们仍将强力关注,谨防锈蚀,保持心中刀的光洁。用他们的道德术语来说,这种刀,乃是在更加自由、和平的世界也能保持其光洁的象征。

心里的刀也要放下

第十三章投降后的日本人

据说,当建议天皇否认自己的神性时,天皇提出异议,认为让他除去本来就没有的东西,非常为难。他真诚地说,日本人并未把他视作西方意义上的神。但是麦克阿瑟司令部力促他,西方人认为天皇仍在坚持神性将影响日本的国际声誉。于是天皇接受了这种为难,同意发表否认神格的声明。

天皇并不认为自己是神


最近喜欢的诗文

春江水暖鸭先知,从来不记得其余的句子,唯独这个鸭先知,既上口又有画面感。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 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个人微信公众号,请搜索:摹喵居士(momiaojushi)

相关文章

  • 1137.读书108~《菊与刀》

    2019.03.20 感觉写得很片面,但是非常有趣,各种日本冷知识,总是猜的中开头,猜不到结尾。 2018.09....

  • 读书《菊与刀》

    日本人屈服于强者,但并不是屈服于强硬者。 要让日本人承认失败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你确确实实打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菊与刀》读书感想

    《菊与刀》是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的作品,许多人知道这本书大抵是因为知道“日本人生性及其好斗而又非常温和;黩武而又...

  • 《菊与刀》读书记录

    12月1日 日本神社的神和广义上神理解都不同。日本从中国学来的文化以及政治设置内容的迁改。日本天皇的意义和作用。 ...

  • 《菊与刀》读书笔记

    昨天的文章中说到,我最近正在读《菊与刀》这本研究性著作。读得有点慢,到现在为止才读了三章。不过也做了一些笔记,想要...

  • 《菊与刀》读书笔记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从1945年开始,通过观看当时日本拍摄的宣传电影,阅读...

  • 《菊与刀》读书笔记

    《菊与刀》是本讲日本文化,民族性的人文类著作。作者是美国社会学家露丝•本尼狄克特,二战期间,她受美国战时情...

  • 读书日记 48 菊与刀

    菊与刀是介绍日本文化的经典著作,作者鲁斯 本尼科特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文化学家,人类学家,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始...

  • 《菊与刀》读书笔记

    这本书买了很久以后才开始读,读了很久以后才下笔写笔记。 然而我并不是很想写。 首先,我对研究日本人的民族特征并不是...

  • 读书笔记-菊与刀

    亚洲我最感兴趣两个地方,和中国很像,却又有各自完全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台湾和日本。菊与刀被很多人当做透析日本的经典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37.读书108~《菊与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kr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