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读到“挫折商 ”这个词。
挫折商的英文简称是AQ(Adversity Quotient),是美国职业培训师保罗·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挫折商就是一个人化解并超越挫折的能力。AQ衡量一个人战胜任何挫折的能力。面对同样的打击,AQ高的人产生的挫折感低,而AQ低的人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低挫折商是怎么被炼成的?
比如把一个坏苹果和一个好苹果放到一起,好苹果也会变成坏苹果。
我们太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将“好苹果”和“坏苹果”捆在一起,结果孩子身上的那些“好苹果”逐渐也变成了“坏苹果”。 我也是这些家长中的一位,感觉这二十年一直在用错误的方法育儿,难怪两个孩子受不了挫折。
我们国家公认现在的孩子经不起挫折,都认为是“溺爱”害的。今天看书才知道这一看法是片面的。溺爱未必就是孩子们低挫折商的主要杀手,还有一个就是父母们为了让孩子听话,普遍使用的“要挟”方法。
“要挟”大家都懂的,是家庭惯用的教育方法,这样的做法导致了挫折扩大化。假设事情A是一个问题,而事情B本来不是问题,那么,当父母们使用要挟的做法时,就是将事情B和问题A捆绑在一起了。这时,坏苹果效应就发挥作用了,因为问题A这个坏苹果和事情B这个好苹果被捆绑在一起,事情B也被感染成坏苹果了。
父母们常使用要挟的手法,那么挫折就会不断扩大,最终,事情C、事情D、事情E等全被感染成了坏苹果。
这样发展下去,孩子最终会形成一个糟糕的心理机制:他一看到一个小问题产生,立即就担心一个很大的恶果出现,于是对这个小问题非常恐惧。这就是所谓的经不起挫折,也即低挫折商。
低挫折商的人一个重要特征是将挫折扩大化,即当事人会将一个挫折的恶果延伸到其他方面。于是,他们遭遇到一个挫折事件后,很容易产生“天塌下来了”的感觉,从而觉得一切都糟透了。这样一来,一个挫折事件就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到他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让他因为一个挫折而否定自己的一切。
相反,高挫折商的人较少这样做,他们会将挫折的恶果控制在特定范围。他们知道,一个挫折事件只是一个挫折事件。
比如我就经常用“你不认真学习,就不给你玩手机要挟”、“你不好好拉琴就不给你出去玩”,结果是孩子更喜欢偷偷地刷手机、我不在家就机不离手,拉琴更是做给我看看,学习只有我在家装模作样学一点,成绩根本没有起色,让我非常痛苦。以前一直以为是自己溺爱孩子造成的后果,现在看来是一直用要挟的方式让孩子学习,导致孩子一个问题影响另一个问题,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
解决之道:就事论事
我们父母要学会就事论事,遇到了什么问题,就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单独的问题来处理,而不要把其他的问题搅进来。
让我尝试着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重新唤起孩子的学习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