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上好利,下必甚焉

上好利,下必甚焉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7-23 06:00 被阅读0次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梁惠王:“老爷子,你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好处啊?”“叟”之称谓,譬如如今的老爷子、老头子,可以表示亲昵,也可以表示调侃,但都不是正式的尊称,可见孟子在他心中并不是一个令人敬畏的高人。

孟子回称“王”也是别有深意,暗刺梁惠王称不上真正的王。他说:“王者不会言必称利,我给你带来的只有仁义。如果王者动辄言何以利吾国,则国中大夫必称何以利吾家,士庶之人必尚何以利吾身。一国上下都以攫取利益放在首位,那么这个国家就危险了。在万乘之国,弒其君的,一定是千乘之大夫;在千乘之国,弒其君的,一定是百乘之大夫。万乘之国的大夫拥有千乘的份额,千乘之国的大夫占有百乘的份额,不可谓不多了,但是如果把利放在义的前面,那就永远不会有满足的时候,所以不巧取豪夺是不可能的。从来没有听说过仁者遗弃过他的亲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义者怠慢过他的君主。真正的王者只说仁义,不会言必称利。”

一个国家的凝聚力是什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亡,家庭、组织、企业也莫不如此。水泊梁山的好汉还有个聚义厅,打的是替天行道的大旗,如果只图分赃获利,那只能是打家劫舍,剪径截商的蟊贼强盗。

这种凝聚力要靠一把手来倡道,上好利,下必甚焉;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面对梁惠王这种自掘坟墓的行为,孟子狠狠地给了他一巴掌,但是估计梁惠王是不会被打醒的。从三家分晋,魏国创立开始,魏氏讲的就是利,在魏国最强大的时期,魏武卒能够横行天下,靠的也是奖赏,就是以个人利益为导向,秦国以秦锐士统一天下,也只能二世而亡,因为将士必须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

徐州相王之后,有一次梁惠王与齐威王一起打猎,梁惠王向齐威王炫耀说:“魏国虽小,却有十颗直径一寸大的宝珠,每颗的光辉都以照亮12乘大车,齐国是大国,难道没有这样的宝贝?”

齐威王回答说:“”我的宝贝和你的宝贝不一样。我有大臣檀子,镇守南城,楚国不敢来犯,泗水流域的诸侯都来朝贺;我有大臣田盼,驻守高唐,赵国人不敢来黄河边打渔;我有大臣黔夫,戍守徐州,燕国人何赵国人,相随前来投奔的多达七千余家;我有即墨大夫种首,在他治下,出现路不拾遗的太平景象。这四位大臣光照千里,岂止照亮十二乘车子!”

垂垂老矣的梁惠王的境界也就是这样了。

80年代的改革从分田到户开始,交了公家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调动起了农民巨大的劳动积极性,但越深入、越往后,越要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即使如此其副作用依然对社会风气造成了不小的毒害。

【《孟子》简读之梁惠王篇002】

相关文章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春秋时期,楚灵王喜欢男子有纤细的腰身,所以朝中的一班大臣,惟恐自己腰肥体胖,失去宠信,因而不敢多吃,每天都是吃一顿...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面对纷杂的社会,我经常手足无措。读了几十年书,最后的结果是“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是: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即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出自《礼...

  • 歪读聊斋(六)

    06 人有癖好,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还是说不好?古语“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所好大概是好事,但过“甚”就未必了。...

  • 关于平等的一个误区。

    1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句话往往是用来褒贬拍马屁的人。 但这种行为本身反而透露出了一种平等的思想,上能干的,...

  • 推行OKR管理法的企业,80%都倒在了启动阶段

    正式实施 OKR 之前的沟通 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 OKR 的启动阶段,首先需要沟通的是公司高层。OKR...

  • 三十天写作计划 |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30天写作计划之二十一 | 我是Edie,企业文化专家,写作者,演讲者,摄影者,热爱美和思考 孟子曰:“然,不可以...

  •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2018-6-5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 早起,晨读《孟子.滕文公章句上下》,今天对滕文公这段故事很有感...

  • 费脚

    所见必景焉,所闻必故焉。 #费脚#

  • 簪花礼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在宋代,从贵族到平民,从文人到武将都会瞅机会过把簪花瘾,就连水泊梁山的粗糙爷们儿也不例外,小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上好利,下必甚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qbu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