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原本是“跟着‘火哥’走湘西(二)”的后半部分。半个月过去,“迷彩黑洞”之行却余兴未尽。可笑的是,那天的细节我大脑接近空白。现在惟有借hqc拍摄的照片再补记一次。
被火哥赋名“迷彩黑洞”的溶洞由“穿洞”和“黑洞”两部分组成。两个洞加在一起长度1.7公里;中间一条“地缝”是这两个洞的分界点。那天我们只是经历“穿洞”之险,没有领略到“黑洞”之美,是个遗憾。

这张照片是那天下午两点,众人淌过一条水流遄急、深度没膝小溪的场面。当时我以为队伍会因河水上涨而放弃前行,毕竟同行者中女性居多。未料女团友们没有在河边做任何停留,挽起裤腿哗哗地淌过激流。
到了对岸,顺着溪水逆水望去,出现一个藤蔓垂悬、绿荫掩饰的幽暗洞口,这就是“迷彩黑洞”的“穿洞”,洞口呈“人”字形状,事后我的解读是“吃人之口”!

自然状态是“迷彩黑洞”的吸引人处,洞中没有任何人工光源。团友们打开头戴式电筒。见我没带手电筒,团友好心递上一支。
借着微弱的光线判断,洞的高度约在十米上下,洞壁被多年流水侵蚀,层次分明,好似千年古树的年轮。两侧由低向高逐渐收窄,龇牙咧嘴的岩石悬在头上,形状狰狞。黑暗处窜出几只受惊扰的蝙蝠,噼噼啪啪飞向更黑暗的地方。

沿洞中溪水前行,开始时虽有岩石阻路,但整体算是平坦。走了一阵,石头增多且越来越大,溪水的深度随洞色的黑暗而提高,深处竟然齐腰。为避开深不可测的溪水,大家只能面对岩壁,双手抠着岩逢一步一步缓慢挪动。

这时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险”上,踩空摔了一跤让我更加不敢大意。事后浏览hqc拍摄的照片,除了惊险的画面,更佩服他在那种环境下行走自如,手持相机在岩石间跳跃穿梭,留下一幅幅精美图片。
随着前行难度的增大,众人整理行装,为手机做防水准备。“豪迈”还是“壮烈”?说不清楚那时的心态,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一个“怕”字。
接下来是一组巨大的岩石群,虽然这时距两洞之间的“地缝”近在眼前,但是面对这嶙峋怪石,哪有心思去欣赏那鬼斧神工“地缝”和从天而降的“银柱”。
凭一人之力很难攀越那些体积巨大、形状古怪的岩石,前有人拉,后有人推,团友们的协助精神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千辛万苦,用了一个小时,终于到了“地缝”处,我们仅仅完成整个行程的一半。“迷彩黑洞的精华在后面”,火哥介绍说。

“黑洞”幽幽暗暗,向前走了几步,溪水没到胸部,火哥说:“可能要游过去”。令我吃惊的是,团中的金枝玉叶们无论是否熟悉水性,个个毫无惧色。

慎重起见,火哥和另外一个男团友先行探路。十几分钟后,从头湿到脚,好似从水里钻出来的探路者回来了,宣布前面水流太急,原路返回。
四时左右,全团17人安全走出“穿洞”,前后两个小时、有惊无险的“迷彩黑洞”探洞行动结束。
一路磕磕绊绊随队前行的我带着几分后怕问团友:“这是你们经历过的最险山洞?”答:“只是普通级别”。
不得不对户外“湘西女”刮目相看。
钻洞有个意外收获——团友提醒说:“你走路时,第一步没有走稳就迈出第二步,所以走不稳。”
为什么我这样走路?原因是走惯了城市道路,理所当然认为脚下是平的。这属于思维的惯性吧。其实我们思维中有很多“理所当然”,如果不顺势而变,“摔跤”在所难免。
又及:“老火户外”微信群讨论探洞,岩妹-米爱把矛头对准我:“一个黑迷洞就黑到了你……其他的你下都不敢下哦。”
看她200米高处沿峭壁顺瀑布绳降的视频及图片,自叹不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