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痛苦的感受有三种:“身困”、“心困”、“灵困”。
灵困是这三种形式当中,最严重也是最难化解的一类,它最典型的病症就是“抑郁症”,还有一类最典型,就是心灵和精神受到过巨大刺激后,精神情绪变得极端不稳定的“精神病”,这两类病症都是灵困的典型代表。
昨天一客户来咨询,是我之前的同事,以往看她嘻嘻哈哈性格很好,结果深入聊天后,才发现她已经“轻微抑郁症”有一年多,一直靠药剂调理。
她一上来就说:“经常莫名其妙的心情低落,活的不真实,觉得活的没意思”。
灵困到了中后期以后,典型的特征就是对任何事务提不起兴趣,并且很容易说出“活着没意思”、“活着不如死了算了”等类似的话。如果病情继续发展,就会很容易出现自杀轻生的症状。
什么是灵困?简单讲就是“灵魂”被束缚住了。
它产生的原因很复杂,总结起来有三点。首先,这个人的心灵要求很高,大都是完美主义者;其次,心灵极度的敏感,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反馈中,一个轻微的眼神、小小的肢体动作都会触及到他的反应;最后,就是阴症和业力。 阴症大都指一些看不见的“阿飘”之类,业力有的是家族业力,有的是个人的业力等等。
概括起来大致就是这三点。为何这三点会导致人陷入灵困呢?
在展开分析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一个概念,我们的身体和意识是可以被分离的,很多人并不知晓这个概念,认为我的身体就是我的,我的意识就是我对当下事务的反馈,而真相是,你的身体有时候可以变成不是你的,你说的话,有时候很可能不是你说的!
身体就如同一个房子,如果你长期不居住会怎样?会有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想住进去,当它们住进去以后会怎样?会想霸占这个房子占为己有,在现实生活中也的确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当对方一旦占据了这个“房子”,请问你在哪里?你还说的算吗?
为何会这样?
这一切都是从一句“为什么”开始的。当一个人极度的追求完美,无论这个人之前的生活历程是否顺利,他总免不了会遭遇挫败,在遭遇挫败时这类人典型的特征就是“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的对我?”、“为什么我做的对会有这样的结果?”等等。
进而这类人会进入“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如果这个人的心灵持续得不到疗愈,就会开始变得讨厌自己,憎恨自己,进而陷入灵困的第一阶段——魔音环绕。在这个阶段里,这个人开始变得封闭、孤独、自卑而且会伴有失眠、焦虑,每天晚上躺下时大脑里会经常浮现“被打击否定的画面”,这个时候他就会产生第二种心态。
自我证明。他不接受自己不完美的样子,并且他希望得到爱,以为只要自己变得完美了人们就会重新对他释放爱意。在这个阶段,这个人就会变得“以别人的要求为标准”,尽可能去无限取悦别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行为都能影响到他的心情,而这一切只为获得别人的一句“肯定”。在这个阶段如果这个人持续得不到正面回应,没能及时获得情绪的出口,就会陷入灵困的第二阶段——灵魂恍惚。
这个阶段的前期,这个人为了更好地证明自己,通常会委屈自己做很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而这恰恰背道而驰;试想,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一个人要怎样努力才能变成另外一个人呢?而要求你的人又怎会喜欢上自己的“影子”呢?
因为长期得不到“正反馈”,得不到“爱意的沟通”,这个人开始失去生活的动力,进而陷入更深的自我讨厌,自我否定的循环中,认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发展下去这个人会变得经常发呆、不想说话、两个眼神呆滞,如果再严重下去,这个人就会变得胡言乱语。
当处于这个阶段时,大部分人的意识都是活在以往的记忆中无法自拔,因为他始终不明白,以前完美的自己,为何今天会变得如此令人讨厌。而在这个阶段,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这个人的身体就会很容易被其它“存有”占有。
到了后期,就是灵困的第三阶段——失去意识。这个人已经无法正确表达自我的观点,变得疯疯癫癫、胡言乱语;很多医院通过药剂调理,目的是为了压制大脑的思考,为了让病患的大脑停下来,当大脑和神经通过药物的刺激,让人变得安静时,再通过有效的沟通,去激活大脑对“爱的感知”,以及心灵对“爱的感知”,进而得到有效的缓解。然而,大部分人到了这个阶段很容易去结束自己的生命。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前不久的歌手李玟,还有唱歌很好听的“哥哥”,他们大都是陷入到了这个阶段。
到了第三阶段,已经很难挽回,除了以上说的原因外,更多是一些“业力”在拉扯,往往这种无形的力量是最难化解的,只能借助于“宗教的加持力”去处理。这也是为何古人常教导我们要存善心、做好事的原因,只有去帮助贡献别人,才是给自己注入天地间的正能量,有了足够的正能量,才能够在负能量侵蚀时,可以做到很好的自化。
到了咨询的最后,我的朋友哭了,也笑了。
哭泣,是因为她压抑自己太久了!开心的笑,是因为她再次感受到了“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个爱的频道,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也都是为了爱,人世间因为有爱的感知才会变得更美。
![](https://img.haomeiwen.com/i8222970/58fe89b4b66ce7e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