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极速发展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必须保有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方向,尊重客观规律,用我们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影响未成年的学生。怎样影响呢?徐明主任让我们回到3个人:孔子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苏霍姆林斯基的“学会爱”;陶行知的“做中学”。把握一个本质(服务);一个中心(人);三个本位(课堂、知识、习惯)。徐明主任认为,与其空洞地进行师德说教,不如务实地回到职业实践;与其说师德是一个职业群体的技术问题,不如说每一个从业者的生涯定位问题;与其孤立地谈师德问题,不如系统地看专业角色问题。他强调,师德的标准更取决于自我怎么看,而不是社会、领导怎么看;不能静态地看有没有师德,更要发展地看如何更有师德。是的,师德是浸润在我们教师的一言一行中的,体现在我们对教育、对学生、对家长的态度上,体现在我们孜孜以求专业发展的行动上。与其空谈师德,不如践而行之: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真诚耐心地和家长沟通协调,团结协作,为学生发展做好助力;善于把问题变为课题,以科学的方法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形成自己的草根科研成果;不只死盯着分数,而是为学生计长谋,促进他们健康、全面、和谐、个性化发展……我认为,这就是师德。
二、 素养立身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专业素养在课堂上体现得最直接明确,最淋漓致尽。王益民老师的报告《让学习发生——优质课堂例析》给了我太多的启迪。他的10条课堂碎思条条都是经典,渗透着他的教育情怀与理念。我联系自身实际,逐条做了解读。
1.要让学生成为互学共学的伙伴,而不是告诉他答案并等待你评判。
这不正是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真正体现吗?课堂是学生的学堂,老师是引领者、合作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一言堂”者。课堂应该是师生、生生,双向、多向交流沟通的场所,是智慧碰撞、教学相长的“乐园”,而不是灌输压制、被动接受的“炼狱”。
2.学生坐着,一个接着一个说,绝没有人打断,或者举手试图打断,才是对话。
对话的基础是聆听。一个不会聆听的人不会是一个好的对话对象,因为他不能吸收别人话语中的智慧与营养,也不能敏锐地洞见别人话语中的漏洞与欠缺,不会聆听缘于不会思考,而课堂正是当专心思考的地方。
3.所谓教学目标,就是有一些学生还不会的内容。
王老师关于学习目标的阐述,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写基于自己班学情的目标,而非放之四海而皆可的“公有”目标。这才是真正的务实教学的第一步。
4.学情的特点是真实、具体、动态、联系。
是的,课堂是不断生成的地方,学情自然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学生的知识在逐步增多、能力在逐步加强、素养在逐步提升。
5.什么是分层教学,就是最差的学生也能享受成功,而不是每节课都在证明自己错了。
我们一直高喊着“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可是我们的评价制度却往往漠视学生群体存在差距,甚至于“一刀切”,导致教师也淡化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自觉得以中等或中等以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要求学习困难的学生,让他们几乎堂堂、天天生活在“挫败”之中,这种伤害是多方面全方位的,想来可怕。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就该尊重事实,遵循教育规律,实行分层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体验成功,体验收获,体验学习的乐趣与荣耀。
6.学生回答问题说的很慢,甚至错误百出,但你和同学们都在等待,这就是倾听,也叫教育。
我觉得这就是尊重——尊重每一个个体,这应该是教育最本质的样子。可是,遗憾的很,我们现在的课堂好像容不下倾听,容不下等待。自认为我是坚持得比较好的,可是短时间内会明显感觉到进度被拉慢,虽然我清醒地知道,长远看来,这样对孩子们是有好处的,当他们掌握了学习方法,树立了学习信心,对学习充满兴趣的时候,学习效率便会成倍地提高。只是有时也会被外界的各种检查、调研所扰,失却这种自然的节奏。但,既是正确的,就当努力保持和发扬。
7.优秀课堂如上台阶;卓越课堂如登山。
真正优秀的课堂是伴随着引领、对话、倾听和思考的课堂。那些表面热闹、活跃的课堂,往往太噪、太躁。而卓越的课堂则是有一定思维广度与深刻性的,当是思维活跃的课堂,而非场面热烈的课堂。
8.你的视野与胸怀,决定了答案的丰富多彩。
我经常跟我的学生们讲,数学是一门精准度极高的学科,它有着非常标准的答案,尽管可能解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但答案大多是精确和唯一的。而语文,却恰恰不同,它最忌讳的就是“统一”“刻板”,“千人一面”。(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的客观题目除外,一般指阅读理解、作文等主观类题目)语文是最讲究个性的学科,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阅历都不尽相同,对事件的看法、感悟与处理也会丰富多样,你的答案与别人的不同(当然跑偏、错误的除外)最能彰显你的思维品质与语文水平。
9.好课的显著标志不在于达成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有多少个见。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理念,(其实,其它学科亦然)有个见的学生才是思维自由开放的学生,才是有主见的学生,才是有创造精神的学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