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在过去的140年里,实体商品的价格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大约是每年下降百分之一。”
关于这一点其实不难理解,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越来越先进,这必然大大提升实体商品的生产效率和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所以未来东西会越来越便宜,品类也会极大丰富。但是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却是有限的,实体商品的发展趋势必然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相对稀缺,即商家购买消费者注意力的成本将会越来越高。因此,过滤这种机制就应运而生了。
KK(凯文·凯利)在书中提到,美国有一套书叫做《西方世界的伟大名著》,从这一套装的名称可以看出,这套书已经有了3个过滤条件:① 西方;② 名著;③ 伟大。经过这三层过滤网过滤后,这套书依旧还有2900w字。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的事物和信息已经十分丰裕,以至于有时候通过3层过滤网也依旧无法精准匹配和满足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那这个时候就需要再增加第4层过滤网,即由谁来解读或是根据题材风格。比如文学领域的某教授推荐的书单A,社会某知名作家推荐的书单B,或是介绍国外宗教题材的书单C,以及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书单D等等。
到了这一步,过滤的动作似乎就不再这么简单了,喜欢教授和喜欢作家的人,都会认为自己拿到的书单更具有代表性;想要了解国外宗教发展历程的人或是想要提升自身文学艺术赏析能力的人,都会认为各自的书单更有阅读价值。不同群体之间甚至还会产生分歧、互相攻击,也就是说,在过滤过程中产生了鄙视链。
比如,目前中国市场上有几个用户量级较大的音乐应用:网易云音乐、虾米音乐、酷狗音乐、QQ音乐,应用那么多,自然而然就需要过滤。就拿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来说,从量级上看,QQ音乐的用户量远远超出网易云音乐,但是网易云音乐的用户却认为自己所属的这个群体更有情怀,更有逼格,甚至有部分QQ音乐的用户在想要分享音乐时,往往都会选择从网易云音乐上分享,无形中针对音乐应用的一个过滤选择产生了很明显的鄙视链。另外,从某一个特定音乐应用中提供的音乐来说,有的人喜欢民谣,也有人喜欢摇滚,有的人喜欢日韩风的音乐,也有人喜欢纯音乐的,各类型的音乐用户都认为自己听的音乐才是经典,这也是由于过滤导致鄙视链产生的结果。
所以KK得出了一个推论,当过滤已经成为一个常态且必须要做的事情时,我们不应轻视它,反而应当更加重视。因为过滤这个动作将你归属于某个群体之中,甚至很多时候往往是我们的一些无意的举动和行为导致的被动过滤。例如我们在淘宝上的购买行为、收藏行为、评论行为和浏览行为都会作为数据源源不断地上报到数据库中储存,系统进行大量的大数据分析和运算后,给每个人打上了各种标签,方便平台针对不同类型的用户群体进行精准推荐。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用户也纳入了商家和平台方的鄙视链里。
也就是说,你每进行一次过滤(无论是主动过滤还是被动过滤),其实都在塑造自己的类型和属性,都在无形中归入了某个群体里。表面上,我们在过滤和筛选别的人事物,但是每经历一次过滤和选择,我们自己也成为了别人的备选项之一,也在被动的接受过滤。
说明:部分内容参考自得到APP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