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发展,我们不断探寻着人类的终极问题: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哭了,笑了,生活可不就是一锅五味杂陈的大杂烩,悲欢离合,起起落落,生活可曾放过谁。选择一个路口走下去,走出黑暗的隧道,走到光明的路口,继续向前,又走到十字路口,甚至八方岔路,徘徊着,坚定着,等你走过这段路,等你以为无路可走,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无知的生活道路令人心生怯意,畏缩害怕,却又因为它的“无知”,给了人很多可想象的余地,夹带着期许和憧憬。所以说,它终究是美好的吗?
读过余华的《活着》,多数读者都会说“福贵太惨了,我在想他怎么能活得下去!”是啊,一生的起起落落、生死别离,他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大概只是因为“活着”本身罢。因为家徒四壁,所以要活着,活着是谁都剥夺不走的东西;因为妻离子别,所以要活着,因为正是活着本身制造了他的别离,他越顺从便越是证明他在反抗;因为最后外甥的离去,所以要活着,只要他还活着,这些人就都还能活在故事里,活在每日和老黄牛的闲谈里。人生至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我们想不清那些选择自尽的人为何如此绝望,正如他们想不出活着的人为何而活着,也就是,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偶尔想到在书中与不同时空的灵魂相遇,严歌苓笔下的“角儿”、《芳华》里的刘峰、东野圭吾笔下的雪穗和桐原亮司、《蛙》里的姑姑万心,甚至是克莱尔笔下的迪伦和她的摆渡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我坚信生活远比艺术本身要精彩得多,文学里的人类世界便是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在这里,活着的意义是什么?是信念、是理想、是亲情、友情、爱情、是不能被磨灭的希望。人是向死而生的,如果我们能清楚这个始末终为空的事实,倒不会绝望,正因为这共同的宿命,上百万年来,人类才选择征服、选择进步、选择马不停蹄留下痕迹,思想的宇宙有多么的宽广,人类的薪火是多么持久地照应着东方的太阳,生生而不息。相对人类的长河,每一个个体是沧海一粟,但这小小的力量、有限的生命,却个个包含着自我生命力的乾坤,如此说来,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构筑着他的宇宙王国,守护者他的灵魂家园,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他个人的事情,外界会影响他,但不会真正意义上让它支离破碎。
人在成长的时候,会萌生出很多好奇,许多想法,到了一定阶段,会有很多的傲气,很多的志气,也不知道跨过了什么坎,有的事情你就看得理所应当,有的事情你就愈发爱憎分明。多数人还是循规蹈矩的,我们的文化基因被遗传在我们的DNA里,我们的环境矫正着我们的后天喜好和行为。我们一生都镌刻在孩童、成年、而立、不惑、知天命的生命齿轮里,但生活间滋味儿,却各是各的味儿。
偶尔想到当你还是个孩子,你面对大人的世界有很多无力,当你是个学生,你品尝着成绩起伏带给你的挫败,当你是个成人,你或许遭遇过恋人的背弃,遭遇过工作的失意,遭遇过朋友的远离,遭遇过陌生人的袖手旁观,可能有无数个夜里,你酩酊大醉,哭得声嘶力竭,绝望着,孤独着,你还像个孩子一样问着:为什么。
但我相信你会有无数次这样的时刻:因为和亲人的一次相望热泪盈眶,因为朋友的一次倾囊相助感激涕零,因为爱人的一次守诺心满意足,因为学业事业的一次成功而壮志满怀,甚至因为陌生人的一句问候,在心间暖出一股真情,你可能会感叹高山回音、雨润万物、阳光普照、夕阳无限好。
偶尔想到所谓的生活麻醉是什么?有人说,生活明明很苦涩,你非要抿出点蜜的味儿,就是一种自我麻醉。诚然,精神世界丰富的人是会喜剧化了生活的悲剧,但谁定义了我们的很多失意是绝对的悲剧?如果还有相逢呢?如果这是铺垫呢?如果这就是生活本身呢?你如果不顺从它,去打败它!其实都可以被定义为“过程”,如果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现在要写的一本书,过去对于现在和未来而言,本来也就是“序章”。《月亮和六便士》之所以成为畅销书在各大书店的书架销售,我想是因为现代人精神上的一种缺位,我们成长了,但我们随波逐流了,我们不知道自己的真正位置,不知道自己终极一生所求是什么。是自我罢!
谁敢说,你没有被生活感动过!
洞悉生活的真相,并且,热爱它!
偶尔想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