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准备今天继续写《费曼学习法》的读书日记,然而今天的内容看完怎么也没整理出个所以然来,于是想想还是写点日常吧。
早上去参加了一个有关直播的讲座。
因为自己在短视频平台上做自媒体,又加上直播是一个趋势,所以也就想了解一些有关直播方面的知识,于是当初看到有这个讲座的时候就报了名。
我之前做过三次直播,内容是讲书,而且是只讲一本书。
当初开直播讲书到也没带着多大的目的,纯粹是为了练习,即使直播间没人,也能给自己一些压力认真对待。虽然并不是特别关注直播间的人数,但是作为一个新手主播,看到直播间里的几个人,还有进进出出的,总是会觉得有些难受的。除了这一点之外,我能很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的状态——准备充分了,一本书会讲的很顺利,准备不充分,就会觉得在尬聊。
虽然当初是定下了每周五晚上做直播的,只是三次过后我就有些不太想做了,原因是不想在工作室里耗的太晚。所以那三次直播过后,我也没再开过直播。
虽说如此,我脑子里始终打着直播的主意,这种纠结于“要不要做直播”的内耗实在是让人感觉颇有压力。
由于我目前自己一个人做内容,不仅是短视频,每天也要耗费不少时间在写作上,除此之外还要学习一些课程,也要花一些时间做手帐排版,再要加入直播实在是顾不过来。这也是我迟迟没有重开直播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则在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可持续的直播内容(讲一本书还是挺花力气的……)。
今天参加这场活动最大的收获在于做了一次断舍离。
简单交流之后,主讲老师评价我不适合做直播。
这一点我倒不是很赞同。
虽然我有过不太愉快的直播经历,但我不认为是“我适不适合做直播”的问题,而是认为这是“有没有找到合适的直播方式”的问题。
其实培养技能和培养习惯的方法是类似的,习惯是能够陪伴人一生的,而技能有可能是属于需要用一辈子的,也有可能是只用了一段时间都不会再用的。它们的共通点在于都需要反复地重复做,直播就属于一种“技能”。
技能在我看来与喜好、性格、天赋确实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全部。
最近这一年里,因为参加各种读书会、讲座活动,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有几位朋友刚认识的时候,听到我说自己是做自媒体的,会录制一些上镜视频,他们都会很惊讶——“看你全不像是会出镜的那种人啊”。然而对于出镜的讲解视频,我不仅会拍,还会觉得拍的过程很愉快。
虽然说起来比起视频我更偏爱用文字表达,但我也会选择录制视频。
所以,与其说是“适不适合”的问题,不如说是“愿不愿意做”以及“能不能找到合适的方法”的问题,选择去做并且有合适的方法,做起来让人愉快,那就是合适的。
所以对于直播这件事,是我选择要去做的,也就不会觉得我不适合,只是觉得自己还没有找到适合的方法而已。
至于我所说的“断舍离”,并不是指我放弃不做直播,而是断了近期去做直播的念头,而是准备在内容上多下一些功夫,找到合适的方法再去做直播。
除了有关于直播的这件事之外,我今天还删除了几个短视频的APP。
从我开始做自媒体,我的重点就是放在微博和抖音上的。由于后来抖音粉丝的增加,我接到了一些入驻其他短视频平台的邀请,比如说快手、全民小视频、企鹅号之类的。虽然是把相同的内容发布到不同的平台,但是也让我发着发着就有点晕头转向了,加上自己精力有限,也无法和那么多平台的粉丝互动,所以在做的过程中总有些顾此失彼。
最初是抱着“各个平台都要尝试一下”的念头在做,但是近来越发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了,但是又总是下不了决心,毕竟也都有了一些粉丝量,但是趁着今天这么个契机,也正好和几个短视频平台做个断舍离,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需要的平台上,而不是把精力分散到太多的平台。
做出选择的过程也许总要经历一番挣扎,这个挣扎的时间有可能长,也有可能短,如果有了一个契机,断舍离就会容易很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