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数了下班级的留存人数,28人。每个映入眼帘的名字,对应的是文风不一的感受,而非大家的音容笑貌。虽然班里的伙伴,我见过7位,有深度互动、互赠礼物等等的又有好几名。和你们漫步江边、享尽山色、书屋同坐、煲电话粥等等。然而,比这些更重要的是,阅读你们的文章,以及这7年来,我们一起所打下的习惯。
真的7年了,光阴荏苒,却又白驹过隙。在这样的夜深人静时,想想又觉得不可思议。对于抖音不装、朋友圈关闭提示、新闻不再刷的自己,更是有种恍惚之感。
7年,一个本科加研究生的时光。咱们竟在一周一周的写作坚持中,达到了共度人生、成为了此次生命中的一部分。
前几天,看着平儿值月之认真,又恰逢想和大伙说说心里话了,于是就有了这封感谢信。
一、七年来,我自己获得了什么
回看自己的百来篇文章,虽然有不少些被动应付的文章,但大多数都是内心、思考的自我剖析。而每一次周作业,无疑成为了一周下来,极好的自我反思机会。每当我提笔忘言、无从下笔之时,都是一周不够自律、工作生活疲于应付之时。
可以说,每一次动笔都是人生自我整理、反省,再出发的新起点。
二、记忆
亚里士多德曾说,记忆是一切智慧之母。对这句话,我个人在近几年的感受尤为深刻。首先,这几年因为持续的英语学习,我感受到,遗忘或者记忆模糊,是学习的大敌。其实不仅是英语,数学、物理等,若公式都记不牢那何以谈理解?很多时候,理解与记忆是相辅相成的。
阅读一本书,我们到底记住了哪些点、又真的理解了几层?费曼曾说:“凡我不能创造的,我就未曾理解的”。很多时候,大脑会欺骗自己,似乎好像懂了。最好的检验方法,莫过于读完一本书,轻轻盖上封面,任凭记忆去写篇读书笔记,以此去检验大脑。
诵读长篇诗词、名家鸿篇巨著,我们有多少能成诵?记住《长恨歌》、《前后出师表》、《报燕王书》、《大学》等等这些文章,我到底花了多少时间?为何半睡半醒之间,脑海里都会飘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可以说,因为写作,让我前所未有地重视阅读,认真阅读、直至诵读这些事。要知道,上学时我最恨的事是背书,最崇尚的是理科。而现在,却热爱上了这件事,于我而言,这是件难以置信的事。
三、恐慌
然而写作带来的也并非都是正向的影响,时不时的恐慌、无力感也会袭遍全身。因为我们渐渐知道,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而这种好,可怕的还是有数不清的层级,让人有种望高处,不胜寒。
于是,自然在读书之时,自然有了毕恭毕敬。读史记,让女儿上香太史公,自己则沐浴更衣,以表心志。读《古文观止》,时不时地掩卷,让想象力驰骋,一次次地穿越时空,去思考他们当时的境遇,以及那些豁达、勇气、意义、信念等等。这些举动,不仅仅是仪式感,而是让自己的那颗心,学会臣服,进而奋发地阅读经典。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景止。虽不能至,吾心向往之。
四、只有认真,我们才知道不可以弘毅
只有开始写读后感后,才知道自己并未真的理解一本书、看懂一个人、明白事的前因与后果。
甚至,只有开始认真写字后,才发现,原来还有无数的生字不懂,甚至读错音,一错就是好多好多年。
五、未来,我们还要走多远?
7年犹如闪电,犹如朝露,去日苦多。从大家的文章里读到希望、喜悦、满足,也读到无奈、愤怒,甚至是无力。
生活真是这样,对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挑战和考验,不然我们也不会哭着来到这个世界。
前几天读到一位战友的文章,我才脑海嗡的一声,发现自己天性里的乐观,以及那股内心深处的火焰。不是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能给他们带去勇气、坚毅,有许多的人容易陷入现实的无力感之中。人怕的不是不会努力,而是对努力的结果,失去了信心和希望。
阅读写作,其实给我们开启了一扇最廉价的窗口,我们能跨越时间、空间,去了解整个人类史的苦难、血泪、冤魂,进而把自我再放得小一些,把那个小我再缩一些,能装下的痛苦自然就少了些。许多前人的痛楚,我们了解了;他们能披荆斩棘、自我疗伤前行,我们凭什么不能?
吟啸徐行,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一来才能明志致远。
在新一年的起点,约定大家,从写完向写好进军,感谢你们的一路相伴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