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读完的第一本书是《82年生的金智英》。大致了解完这本书后自然而然地把它当作零散时间的消遣,薄薄一本并没有太大的负担。
但看完之后我却产生了一种奇异的难过。
金智英生于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从小家人就围着弟弟转,甚至于不能碰弟弟的任何东西。智英一旦做了损害弟弟利益的一些小小的行为就会被奶奶无情的责备。
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女生。
尽管妈妈已经相对民主,并希望她能不像自己一样为了家庭牺牲理想,不希望智英再走自己的人生路。即便有这么一个较为开明的母亲,生活的压力仍然如一座大山一般压在她的肩上。人的一生要做许许多多不同的选择。金智英在有了稳定的工作后,选择了退出职场,放弃自己的人生规划、刚累积的社交网络,转身投入深不见底的家庭生活中。 这样的选择,似乎与母亲的选择没有太大的差别。
她努力为家庭提供除财政之外的支持,努力为婆家添人丁,努力为丈夫分担压力,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妈妈,努力和产后抑郁抗争,努力做一个合格的女人。
在阅读到一半时,对最终剧情并不了解的我仍然坚定地认为金智英会幡然醒悟,好好地、用力地享用属于自己的人生——现代人喜欢反转。
这不难理解,人们希望在平淡的生活中多点刺激。平平无奇的人生就像复制粘贴,都不需要仔细列举,光是走在街上,看见一双空洞的眼神,平淡人生就已经被参透了——人就是有这么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
而这次我没有等到反转。
书里的金智英并没有像我们期待的那样逆天改命。没有努力追赶,学习成为一名记者的基本知识,从事想做的工作;没有在老医生说“现在的女人到底有什么好辛苦的”时候告诉他作为女人,不被理解才是最辛苦的事情;没有在被人说是被丈夫养的一只虫后表达出内心的愤怒与不平;
她什么也没说,一切只是归于平静,她的隐忍即为她认为的本分与胜利。
她仍然如往常一般照顾孩子,奔忙于家务中,她也许还是会踏入那个曾经让她落荒而逃的咖啡厅,在阳光明媚的下午点一杯美式,细细品味,只不过不再羡慕那些西装革履的工作者。
这样似乎正常却有些出人意料的结局,才正是它的反转所在。
我们渴望她打破平庸,不再甘于当家庭主妇而是追逐自己的梦想。是不是有把梦想寄托在她的身上的成分?实际上人们渴望反转,是因为相信且认命,不愿意破坏眼前的安逸与平衡,于是渴望在别处看见绚丽的爆裂,持续的反抗。
在这儿可以插一句科普。金智英是同期韩国最多的女性名字。这奇妙又普遍的现象其实在说明书中的故事不过是韩国女人正常到不能再正常的一生。
暂且不提她所在的国家背景。在提倡平等的现在,我们常常说的女权主义。实际上,我们自己本身接受“平等”这样的设定了吗?我们意识到这样的不平等存在了吗?
在性别编码时为什么男性是1,女性就要是2?为什么招聘信息上会有“仅限男性”的条件?为什么男孩成长书目里“试错”是勇敢,女性却是异端?
也许你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才忽然意识到自己曾经遭受过这样的不公平待遇。可怕之处在于,我们在不经意间,也成了金智英。
不断接受被固化的规则,不断习惯似乎正确的小事,我们不断沉默,却常有微弱的声响。于是我们如求救般聚集,却又在不久后继续沉默。
追求平等从来不该沉默。
艾玛·沃特森(Emma Watson)曾在国际妇女节这一天所说的话,她重申自己的核心理念:“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并清楚地指出“女性主义从不等于厌恶男性,但凡相信平等的人,都是女性主义者”(Feminism is not about man hate, it's really not. If you believe in equality, you are a feminist)。
我从来不认为我所追求的平等需要我将男性摆放在一个尴尬窘迫的境地,需要与其相对立开来。这本书也不必被标榜为“女性主义”的必读书目。
我们不是金智英,我们不该是金智英。人生有太多时候需要我们去接受,去理解的了。可我不想在这样似乎“约定俗成”的规则下去接受,去理解。
我见过许多女孩,虽然自身已经非常优秀了,但仍然因为一些不公平而承担着原本不属于她们的压力,下意识的遵守着过往的规则,小心翼翼地在规矩下成长。
但这样畏手畏脚的姿态真的不好看。
请挺起胸膛,你可以发表你的观点。
请挺起胸膛,你可以穿你喜欢的任何衣服。
请挺起胸膛,在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你可以多考虑你自己。
请挺起胸膛,努力给所有不公平一个狠狠的耳光。
因为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要在阳光下努力大口呼吸。
那些软弱的我、失控的我、与金智英重叠的我......
每一个我,我都珍惜的不得了。
文/Joey
配图来源于为网络
凡本公众号录用的作品,即视为文章版权归本公众号所有,本公众号有权对文章内容和版面等进行修改;有且仅有公众号方可将文章发布于其他平台。本公众向作者支付的稿费,已包含了上述各项权利的报酬,如有特殊要求,请提前说明。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