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洋务运动
第四回 垂帘听政 杜受田两度授机宜 那拉氏绕道赴京畿
(一)立储风波
道光是清入关后的第六个皇帝,也是清代唯一一位嫡长子即位的皇帝。但由于“守其常而不知其变”道光帝算不上是昏君也绝非明主,一位勤政节俭,却鲜有作为。而且道光帝即位后,并没有按清朝惯例马上着手秘密立储。
道光帝共有三后九子。其中长子奕纬早逝,二子、三子夭折。众皇子中,道光帝钟爱六阿哥奕欣,但按“立嫡不立长,立长不立贤”的立嗣规则,四阿哥奕詝排序居长且有贤德之名,故而犹豫不决。
道光皇帝一次让诸皇子们随去南苑打猎。临行前,奕詝的老师杜受田为之面授机宜,即“藏拙示仁”。
打猎当天,大家都有所收获,皇子中奕訢的猎物最多,而咸丰却一无所获。等皇上问起为何毫无斩获时,奕詝回答说:“时方春和,鸟兽孕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且不想以弓马一技之长,与诸兄弟争高低。”
道光帝晚年体衰多病,有一日,召皇四子与皇六子策问时政。两位皇子觐见之前分别问计于师。卓秉恬教皇六子说,皇上如询问什么,你应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杜受田则对皇四子道:“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即“藏拙示孝”。
皇四子觐见皇父时依计行事。道光刚说出“我已老迈,恐不久于人世”时,四阿哥奕詝开始号啕大哭。道光帝终于作出最后决断,秘密立储。
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在圆明园召见了大臣载恒、瑞华、增格林沁等人,让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等当众宣示御书遗谕:“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同时又以汉字书“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道光皇帝驾崩,奕詝登基称帝,改元年为咸丰,成为清朝秘密立储继承皇位的最后一位皇帝。
咸丰登基不久就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此时的大清朝已千疮百孔,无力回天。再加上他沉湎于酒色,吸食鸦片。即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选秀女入宫。以后又几次从满、蒙两族的官宦人家挑选秀女。其中最受宠爱“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四人,时人称之为“四春娘娘”。
咸丰十年(1860年)春,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帝以"木兰秋弥"为名自圆明园仓皇逃亡热河(承德市),命恭亲王奕欣留京议和。奕欣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英法联军攻占圆明园,抢劫之后被焚毁殆尽。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五日,咸丰帝在热河行宫病重。十六日,咸丰帝在寝宫,召见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肃顺等。咸丰帝下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谕:"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
载垣等请咸丰帝朱笔亲写,以昭郑重。而咸丰帝此时已经病重,不能握管,遂命廷臣承写朱谕。咸丰在病逝前,授予皇后钮祜禄氏"御赏"印章,授予皇子载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贵妃掌管)。十七日清晨,咸丰帝驾崩,年仅31岁。其后葬于清东陵定陵。
(二)辛酉政变
时值咸丰二年(1852年),十七岁的叶赫那拉氏被选秀入宫。因咸丰帝喜欢花中玉兰,所以这个大名叫“杏贞”、小名“杏儿”的女子初入宫苑即被封为兰贵人,两年后晋封懿嫔。因那拉氏有痛经之疾,又羞于叫太医,于是常与咸丰同寝,得太医调理。咸丰六年三月,生下皇子载淳,加封懿妃,次年又晋封为懿贵妃。
咸丰帝自幼体弱多病,兼之当时的大清国北有英法联军入侵、南有太平天国反叛,内忧外患让这位帝王心力憔悴。咸丰帝见懿贵妃工于书法,于是,时常口授并让其代笔批阅奏章。
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当时,懿贵妃极力谏阻,请求咸丰留在北京,为此触怒了咸丰,险些引来杀身之祸。次年,咸丰帝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皇子载淳即位,定年号“祺祥”。懿贵妃母以子贵与皇后慈安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
咸丰死后,八大臣专权,尤其是肃顺,根本不把皇后和小皇帝放在眼里,八个老臣结成同盟,把持朝政。慈禧于是和东太后慈安,以皇帝年幼,需两太后垂帘听政,与八大臣协商,八大臣立刻否决。大清朝自古以来就没有这个规矩。
虽然两太后各有一枚大印,但在热河行宫,全部都是辅政八大臣的势力。慈禧只得向八大臣妥协。慈禧表面上和八大臣虚以委蛇,暗中派心腹之人到北京联系小叔子恭亲王奕訢。
8月初1日,恭亲王奕訢至热河值殷奠叩谒梓宫,慈安、慈禧以叙家常为名召见。奕在热河滞留六天。回到北京后,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作好了政变的准备。
咸丰的灵柩当时还停在热河。慈禧决定9月23日起灵驾,29日能到京。同时慈禧把这消息通知了在京的奕訢。
23日,正式起灵。两天后,慈禧就以皇帝年龄小、两太后为年轻妇道人家为借口,从小道赶回北京。比灵柩提前四天到京,两宫太后到京后立即召见恭亲王奕訢等人。
29日灵柩准时到达北京,满朝文武大臣准备丧葬事宜。30日,恭亲王奕欣带领八旗兵迅速包围了肃顺府。首先把肃顺关进了监狱。肃顺咆哮如雷,却无事于补。兵分两路分别逮捕了其余的七大臣。
接着慈禧发布谕旨。宣布八大臣罪状,把英法联军进北京,火烧圆明园的罪责归结为八大臣的罪责。下令斩首肃顺,命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慈禧兵不血刃除掉了八大臣。
次日,载淳正式登基。年号改为同治。东、西两太后开始在养心殿垂帘听政,加封恭亲王奕訢为议政王,掌管军机处,以后又受命为内务府大臣。从咸丰皇帝去世到垂帘听政,共经过103天。这一年是夏历辛酉年,所以史称“辛酉政变”。也叫“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
“二宫垂帘,亲王议政”初期,慈禧整顿吏治,重用汉臣,并依靠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洋务派,以“自强求富”发展军工,训练水师。缓解了清王朝的暂时危机,一度被称为“同治中兴”。

(三)收复新疆
晚清重臣中,曾国藩修身齐家,李鸿章处世圆滑,唯独左宗棠刚直不阿,不屈权贵、不惧洋人。对同僚故旧,也时常不留情面。
早在平定太平天国时,曾国藩的弟弟i曾国荃攻克天京后,邀功心切,在没有查清幼天王洪天贵福的下落时,便草草以“伪幼主洪天贵福积薪自焚而死”上报朝廷。当时在浙江的左宗棠得到确切情报,幼天王已经率众逃往湖州。
于是,左宗棠不顾及当年曾国藩的救命之恩,一纸密奏上报朝廷,慈禧大动肝火,下严旨训斥曾国藩有欺君之嫌。
因为曾国藩曾经救过左宗棠,后来还竭力向朝廷举荐他,许多人都指责左宗棠“背恩负义”,但左宗棠自白:“我与候所争者国事兵略,非争权趋势。”
左宗棠后来升任陕甘总督,但他愤恨朝中有人欺他举人出身,不足入军机处。他便在同治十三年奏请皇上允许他解职,入京参加会试,让两宫太后哭笑不得,便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一年后,又被升为军机大臣。
公元1871年7月,沙俄军队越过边境,侵占了伊犁九城地区,而远在大西洋的英国也虎视眈眈,意图瓜分中国西北。一百六十三万平方公里的新疆,面临着从大清国的版图上消失的危险。
而恰在此时,日本入侵我国台湾,西北边疆和东南海疆同时告急,于是,引发了清廷高层一场“海防”与“塞防”的大辩论。
当时任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向慈禧太后上奏说:“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增加千百万开支,实在得不偿失。依臣看,新疆不复,与肢体之元气无伤,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而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却说:“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为丰富。所谓千里荒漠,实为聚宝之盆。”
在左宗棠看来,“若此时即拟停兵节饷,自撤藩篱,则我退寸,而冠进尺”,收复新疆,势在必行。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倘若一枪不发,将万里腴疆拱手让给别人,岂不会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于是,光绪元年六月,即公元1875年6月,慈禧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同时以沈葆桢、李鸿章分别督办南、北洋防务。
左宗棠在公元1876年,率六万征西大军开赴新疆。仅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新疆全境。保住了163万平方公里领土。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返京叙职,接受两宫太后的召见。刚入宫时,太监们竟向他索要关节费银子,左宗棠愤恨而去,幸得恭亲王奕䜣从中斡旋,才得入见。
左宗棠叩见两宫太后,要求内务府惩治那些太监,太监们再也不敢再冒犯左大人。
1881年,左宗棠途径上海赴任两江总督,发现英国人在公园门口竖立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他不但让人将其捣毁,还身穿黄马褂,端坐在八人抬的绿呢大轿中,在租界内转了一圈。
租界当局得知后,不仅没有为难,还派军警为他执鞭请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