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学期寒假,跟着“百班千人”,我们“水手班”共读了一本书——《明亮的日子》。
书中主人公“烧饼女孩”高如艾自尊自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的时候,勇敢地选择了去突破,最终获得了珍贵的友情,赢得了可贵的亲情。这个明亮的女孩是那么的平凡,却又是那么的闪闪发光,我和同学们都感动不已。当时有个家长正好咨询如何引导孩子读书,于是趁热打铁,我建立了微信群——“明亮的日子”读书会,供同学们自愿结对,每天读书打卡。
这是一个不错的点子吧?这是一个有价值有趣的事情吧?却怎奈的竟成为了这半年来我痛苦的根源之一。
这个读书会的规则十分简单,共分为三期,第一期30天,每天读书5分钟,视频打卡后发布坚持的天数——xxx读书打卡第x天,但是不能间断,间断了需要重新开始。第二期100天,每天读书10分钟,打卡要求同上。第三期是后来加的,读书10分钟,坚持到第200天,也就是再打卡70天。每一期完成后在完成当周获得坚持天数的分数,记到该周,这十分有利于我们们常规管理里“水手班”领航员的争夺,孩子们十分踊跃地参与了(自愿结对参与,提倡互相督促)。落实后刚开始我会听然后@该生点赞,随着工作繁忙程度的加剧,我个人状态的下滑,我的反馈满满地只剩下一个大拇指。学生的状态自然也在不断减弱、下滑。这个读书项目终于沦为了一个鸡肋项目——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时至今日,只有极个别同学在坚持打卡。
为什么我感觉痛苦呢?因为这个群中也有家长,我长时间不反馈,我感觉对不起家长,也担心家长因此感觉我不靠谱,对我有看法。但是我实在没有精力、也没有方法去反馈,于是这个读书会就开始了“自由”地成长,按“自然规律”运行着,只是孩子们的每一次打卡,我都感觉如鲠在喉,愧疚感与日俱增,有时候竟然出现了我一天一个“大拇指”都不给的极端情况,我似乎在期待读书会的“死亡”……
平心而论,这个读书会有用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读书会里唯一完成两期打卡,进入第三阶段打卡的学生李本次期末考试语文成绩进入了班级前三名的行列,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他确实语文不太好,而且他的提升是全方位的,其他各个科目都有大幅度地提升,得到了任课老师们的一直称赞……
不过我心里还是很难受,为我在这个项目上的无所作为。这个“烂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对我进行精神内耗,让我心绪不宁、自我怀疑,这加剧了我自我效能感的丧失。
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共同体里的这句话这几天一直萦绕在我的耳畔,明天又正好是暑期作业反馈的时间,部分恢复力量的我决定去思考,去行动,去解决。
初步构想为:
一、统计完成三期阅读任务的同学,并在阅读群中公布名单进行核对和告知。防止出现错漏情况。
二、为完成任何一期的学生制作电子奖状,每完成一期发布奖状一张。我已经把这些奖状做入PPT,作为明天的彩蛋在全班同学面前呈现,我希望每个人都看到他们的坚持和进步。
三、依据这项奖励,再结合何蕊老师公众号里所讲的“自燃型”“可燃型”“不可燃型”和全体学生进行一次交流,引导同学们争取成为“自燃型”,至少成为“可燃型”。
这些前期工作已经基本完结,明天就是实践的日子,我相信效果应该是不错的,重要的是它剜掉了我心头的一块“毒疮”,在开学之际让我可以“轻装简行”。而且这对学生是有价值的,对参与阅读的学生来说是一次激励,毕竟,每个生命都渴望被看到。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句话确实是真理,可复杂的教育实际让我们更多的教育人也深深地相信这样一句话——教育,只有爱也是不行的。复杂的教育现场需要智慧去解决,艰深教育困境需要勇气去突破。
那么,去思考,去行动,去解决,拾级而上,我相信自己终究会遇到彩霞满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