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教员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前无古人?
中国的《二十四史》,很多人可能连一本都没有完整读过,教员不仅全部读完,还做了非常详细的批注。
除了大量的阅读历史与哲学类思辨性非常强的书,教员还有一个更大的爱好:搞调查。
换句话说,教员就像是通过看教参(历史、哲学)掌握了解题的方法,然后进行大量刷题(调研),既帮助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也是在不断验证、修正解题的方法。
教员后来提出的无数论断,做出的决策,都建立在他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现实情况精确调查的基础上。
而所有的这一切,正是“毛泽东思想”深度的基础和源泉。
谈谈你认为的读史明鉴的意义?
《素书》云:才足以鉴古,明足以照下
鉴古是为了通晓历史上的盛衰兴替之道,沿袭先圣之法,然后再以此为参考,对照当前之世,对现行的国家制度,进行校验,以使其合乎大道。
可能有人会困惑,老子、孔子、庄子、屈原、孟子、荀子这些人,为什么都一定要追溯到上古之道,来为其当前的社会,寻找治国之道的依准呢?难道后来的人,就不能重新发明一套完全不一样的新道术吗?
我们解释一下。首先,任何事情,都是从完好的状态逐渐变旧,走向衰败和病亡。人生下来是健康的,随着他的年纪增大,他生病了,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他之前的健康的状态,就意味着是一种相对而言,古老的阶段。如果按照现在的人一些观念,人生病是不应该治的,因为病是人的发展,而康复则是人的复古。复古是对发展的否定,所以复古是错误的。认同这种作为垃圾智力活动的发展史观,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疾病,对精神病人,不可以言道。
其次,道是亘古不变的,制度礼仪根据时代和习俗不断改变。久而久之,人们拘泥于法与礼,而忘记了道,以至于当时代和习俗再次发生改变时,旧的制度和礼仪崩溃后,负责治国的贤人们,他们失去了应物通权的心智,无法通过革新,救治亡道之世。于是被新时代所击败。要能在新的时代和习俗面前,找到应对之道,为新的时代制定新制度和礼仪,必须要复归于道,才能重新居高临下的解决当前更低层次的问题。
多读书,明事理;多实践,长见识;多积淀,知进退。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