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位2岁小男孩妈妈(就是我)的感言:
小朋友真的世界上最好玩、最有趣、最奇妙的生物!
他们的脑回路跟大人的很不一样。
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小儿很有意思的行为,分享给大家,一起重回小朋友的世界吧!
01 长期存在的肌肉记忆
是这样的。
在他1岁左右时,我给他买了一套婴儿蜡笔,就长下图这样,一盒6个,既可以画画,又可以玩叠叠乐。
他很喜欢,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可以把6个都叠好。
某天他把那只黄色的摔成了2截儿,虽然还能用来画画,但肯定是没法继续叠叠乐了。
于是只剩下5只。
但他身体记忆有6只,所以每次叠叠乐的时候,还会重复6次叠的动作。
你能想象吗?
就是把5个叠好了,然后再在空气中比划一次拿起、叠上的过程...
我对这个行为简直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呢?他是想要表示对皇色蜡笔的怀念?还是没有意识到黄色蜡笔已经坏了?还是身体记忆一直保存,以前是叠6次,现在也必须叠6次?
简直太奇妙了!
不过,之后随着他玩耍能力的提升,以及其他蜡笔逐渐弄丢和找不到,他才慢慢忘记了这个非要叠6次的游戏。
02 所有听过的话,通通储备进大脑
小儿5个月就会喊妈妈,但之后就不怎么说话了,一直沉默到2岁,才又开金口。
但即便2岁3个月时,也只能说很少的单词,还多是叠语,比如“爸爸”“妈妈”“姥姥”“爷爷”,仅有的能说的四个字就是“肚肚大大”。呵呵呵。
而且很多更小时候会发的音,比如“哥”,后来就再也不会发了...
尽管所有的意思他都能懂,但就是不愿意表达,怎么劝、怎么哄、怎么诱导都不开口,一着急了人家还掉金豆豆。
我们为此担心过一阵,想说,虽然“贵人语迟”,那也不用太迟了吧...
但是!语言大爆发说来就来了~
一开始只会哼歌曲的调子,后来是用“波波海”代替歌词继续哼歌,再就突然跳跃到能完整地唱一首歌!
于是又发生了一件很让我惊讶的事:某一个晚上,几乎常听的每!一!首!歌!他都会完整地唱了!
而且很多我们跟他说过的话,他都记得,指不定某天就叨叨出来了...
比如今天在公园里玩沙子,突然朗诵起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以前可是一个相关的词都没说过...小伙不错,还知道挖沙跟锄禾类似,选的诗还挺符合意境~哈哈
虽然知道语言是不断输入才会有输出,可是小朋友们的语言储存功能也太持久、太隐忍了吧?
细思极恐啊!
各位家长朋友,以后当孩子面儿说话得长点心...
03 道理我都懂,就是不想做
这个也挺逗的。
他调皮捣蛋了,大人跟他就事论事地讲道理,告诉他这些行为不好,会影响到别人或者产生危险,他很认真地听完。
然后你问他,“(抢小朋友玩具、横穿马路)对不对啊?”他会一本正经地说,“不对”。紧接着你问他,“下回不这么干了吧?”他也会铿锵有力地回答你,“还这么干!”
真让人哭笑不得。
传说中的坚毅态度:对于外界批评,“虚心接受,坚决不改”—居然这么小的朋友就已经get到了。
应该是他们的纯真天性使然吧:反正我就想要这么干,你非得问我,那我就直接告诉你呗。
至于做不做,在小少爷的认知世界里,他是宇宙全能的王,哪有什么不能做的?
都看他心情呗。
逐渐意识到自己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需要遵守规则的社会一份子,也是他们长大的过程。
希望这个时间慢点来。
04 一点小感悟
我一直有个观点:孩子的出生把人生的圈画圆了。
人长大了以后,对于小时候很多事情都是没有记忆的(我还算好的,3岁前的事零星记得一些),人生前一小段的记忆几乎是空白的。
自己的孩子出生了以后,看着他是怎样在亲人的看护和照顾下,从48cm、5斤多一点、黑不溜秋的小团团,逐渐成长为会笑会闹、能走能跳、逐渐有自己思想的小调皮蛋儿,仿佛也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恍然大悟,原来我也是在家人的关爱下这么长大的。
和小朋友相处,有时候得蹲下来、慢下来甚至是停下来,站在他们的角度,用“一张白纸”的心态来想问题、看世界,又有了新的感悟:哦,原来在他们的小脑瓜里,所有事情都是“初见”,每样事物都是“新鲜”,总是想要“探索”,自己尝试“理解”,然后才能产生对世界的认知。
所谓“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次生病了要喝药水”,这种人生初体验实在是妙不可言,但,也只能他们自己体验、成长,任何人代替不了。
我们做父母能做的,只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给他机会去体验、去试错、去改进,去认识世界的多元,去见识天地的广阔,去找寻自己的热爱。
孩子,希望你慢慢长大。
欢迎关注“莫写时光”。
一起让生活更美好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