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Steve Mulder / [美]Zivv Yarr
出版年: 2007-08-01
页数: 195
装帧: 平装
ISBN: 9787111218883
我很早就开始看《百家讲坛》,那时候没现在这样火。我关心的话题有些关于经济方面的,了解一下什么是宏观经济,相当于补课,学得很八卦的那种。但我觉得这样就挺好的,何必把自己搞得什么都成专家似的。
后来,易中天和于丹他们一上来,《百家讲坛》就开始火爆起来。然后,就有人不干了,开始说他们糟蹋了老祖宗的东西。我觉得这事,看怎么看了:如果我是搞《论语》的权威,我也靠这口吃饭,我心理也可能会不安逸的。我们那么辛辛苦苦地做学问。怎么就不如你们那些捣鼓心灵鸡汤的了呢?可惜,我不吃这碗饭。我也不把老祖宗的东西太当回事情。
我儿子不爱看书,我怎么也想不出办法。结果,他看易中天的《品三国》,自己就着了迷,然后开始喜欢看书了。作为家长,我觉得,易丹们做了一件大好事。值得我用钞票来投票,买他们的书,表达对他们的支持。
这就是我自己的立场:我不太看重知识是否完美无误,我看重的是它是否有效,给我带来什么价值。你没价值,再正确,对我而言也没用。我觉得专家们不能太把自己当回事,你服务的对象跟易丹们完全不同。你们的选择,代表的只是一种小众的可能。专业的权威和有用,没啥联系。广大的人民群众,代表的也是一种更广泛的现实的可能:只有是有用的,就是好的,就是值得尊敬的。用户永远是对的:用户有价值选择的权力。
有一年,我们给客户开发了一个市场的营销系统。实施完后,付款的时候,遭到了客户的拒绝。客户需求都是完全合乎要求的,系统也已经顺利安装好了,用户也培训了。但是,用户最终却没有用起来。
后来,我们私下问了一下,才知道干了件哑巴吃黄连的事情:整个系统的思路,来自于老板的意思,老板想用这个系统,减少中间环节,完成权力的回收。中层管理者,当然清楚,如果这个系统建成了,大家的油水都泡汤了。所以,抱怨软件难用,说软件慢的,没有时间学习的,什么毛病都出来了。
拖了2个月,系统总是有“毛病”,老板担心影响到工作,只好不了了之。看到没有,没有哪个毛病是他们自己的。用户永远是对的.....通过这件事,我们终于明白了为啥中国很多企业做ERP做不好。难怪联想的柳传志说的好啊:不做ERP,是等死,做了ERP,是找死。
用户永远是对的:如果你不了解用户的生态环境,倒霉的事情总会落在你头上的。
很多经验不足的技术人员都有一个通病:在特性方面,考虑可能性过多。可能性看起来貌似强大,其实大多数关注点,跟用户要的完全不同。
用户永远是对的,因为用户不管你用什么技术来实现,他最关心的是结果和方便性。现在,大家都说“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了。我们都理解什么意思了,给自己贴标签是很容易的事情了。
大多数开发人员一般是不到客户的现场去,而是自己想一些问题,罗列出来,就开始去问客户。他们大致是没有机会或想法,去客户的工作现场呆上一段时间的。
所以,大多数的设计,其实,就是一拍脑袋假想自己是客户做出来的。至于做出来的系统,他们一般都会觉得功能强大,至于好不好用,用户喜欢什么偏好,他们可能从来没有具体的体会。
我大致是把国内的博客站点都试用了一把。我觉得可能开发博客程序的人,从来都没有在自己开发的博客上,好好用上一用。我觉得,只要他们能在自己开发的东西上,用上3-4个月,也许有人自己也会害臊的:那么难用的东西,都做得出来。
用户永远是对的:跟用户过一样的生活,或者靠近他们仔细观察,你才能知道他们真正要的是什么。
《赢在用户》是本不错的书,但是,过于完美了。
我的意思是:总结的过于光滑了,象一本教科书。我不是很喜欢这样的风格。我对于过于精致的东西,过于系统化的东西,始终抱有一种怀疑:太完美也是一种禁锢,而且,容易理解为必要的条件。其实不然。真实的开发和设计,跟书中的丝丝相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我喜欢用“角色”的方式去理解用户的业务,我也喜欢去现实的方式去接触用户。但我并不总是有条件去给用户做定性的调查。
真实的进程,总是趋向于一边做,一边调整。有效果,再调整。比把什么都想好了,再做,更加真实可行。现实的进程,就是持续改进的过程,而非完美的构思后,一挥而就。
这是现实和教科书的根本区别。
现在互联网产品的通行做法就是:有了一个基本的需求想法后,立即推出产品,然后在实际应用中,逐渐找到用户的偏好,再对系统做调整。商业模式也不是一开始就想好的,而是在实践中摸索,改进,直到发现匹配的方式。
当然,无论如何,所有的系统都会毫无例外地重视用户的体验。用户永远是对的:我们可以理解和适应他。用户永远是对的:其实,我们也可以影响他。用户永远是对的:把客户当傻瓜的人,自己才是最大的傻瓜。用户永远是对的:在我们追求完美前,合理利用好资源。选择合适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达芬奇说:“所有的技术都应该始于人的需求。”只有对真实需求的关注,才能合理地理解用户体验。我们正处在一个从旧的技术时代,向新的技术时代过渡的时期:旧的技术时代,关心机器能做什么;新的技术时代关心机器能为人做点什么。我想,不光是设计是如此,读书也是如此。传统的精英体制正在崩溃,每个人手里都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作者:铂程斋@喷嚏网
来源: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1368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