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a守d

作者: 邹添华007 | 来源:发表于2020-08-21 13:52 被阅读0次

    据说胡小林居士起初学佛的时候,孝心增强,经常回家看望父母。但是他每次回家都让他的父母高度紧张,感觉就像鬼子进村一样。原因在于他每次回来都会对父母的饮食习惯挑三拣四,告诉他们如何如何杀生,如何如何造业。导致两老一听说他要回来看望自己,就要赶紧忙碌一夜来收拾家里,以防第二天被儿子数落。

    在那段时间他父母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不是“儿子回来看我们了”,而是“那个学佛的又回来了”。

    很多人听到这个故事或许当个笑话来听,听完笑笑就过去了。

    我们先别笑,让我们再细思回顾一下,类似的情景在我们自己身上发生过吗?如果也曾有过,是否会感到一丝羞愧?

    当我们自认为学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自认为格局视野都比父母、家人强的时候,难道这些就是我们能够拿来否定身边亲人的一些行为习惯的理由吗?如果是的话,我们不妨再多想一步,这样做真的——好吗

    回想自己,自打读大学开始,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开始离开了父母一直在庇护着我的港湾,之后的每次归家只能算是短暂的停靠歇息。而且,随着自己年岁的增长,这种短暂停靠的次数与时间也在慢慢减少缩短。

    在外头见识的多了,逐渐明白了更多的道理与知识。在不知觉中,父母在内心中的形象也不再像小时候那般的高大全能,甚至傲娇的觉得自己足以俯视他们了。甚至时常无礼的将自己所认为对的观念粗暴地强加在他们的身上(身为父母,我们也是经常用这种方式对待自己的小孩)。

    如果将我们所认知到的自认为更好的知识、道理称之为“a选项”,将我们认为父母那些不够好的生活习惯、认知称之为“d选项”,那么在家庭关系中该如何做到“知a守d”呢?

    比如由于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我们可能已经和父母有了很大差异。但回到家以后,最好不要打着“为对方好”的理由,站在所谓的制高点上,做着让父母不适的事情。

    例如:父母勤俭惯了,就别每次回去就带着他们出入所谓的高级场所,到最贵的餐馆点最贵的菜,到商场里买你所认为最好的服装,这些行为会让他们感到不适。

    现在回看这些行为,就像是在父母面前刷自己的存在感与优越感,即使花了再多的钱都不能被称之为孝顺。

    我们长大了,有能力过好自己的生活了,作为父母他们只会替我们高兴、感到欣慰。同时可能还有点伤感,因为孩子不再像儿时那般需要他们了。我们这时应该更要保持谦卑尊重,照顾到父母的被需求感才行。

    比如,父母忙活大半天用心张罗了一桌子的菜,这时千万别说他们浪费,更别说饭菜不好吃。顺着吃多几口,赞多几嘴,你会感觉到父母的那种满足与喜悦。

    家庭是个传递爱的地方,不是去争对错的场合。在家里,我们不是不能讲道理,但是如何讲出能让家人听得进去且能欣然接受的道理才是真正的“a选项”。如果做不到的话,顺着来,守住你认知里的“d选项”或许才是最佳的选择。

    以前回家基本都在外面跟同学朋友一起,很少待在家里。最近几年我回家更多是陪着父母,就算是跟同学他们聚会也是尽可能的将他们邀请到家里来聚。父母喜欢打牌,现在回去我也会下场陪着他们打。我在牌桌上能明显感受到父母对我能陪他们打牌的那种喜悦。

    “孝顺”二字,拆开来,反着看,顺着就孝了。这里的顺,不是指只顺着父母的意思,不敢反抗,而是指顺他们的习惯,不去改变。

    学了更多的知识,懂得了更多的道理,是让我们能变得更加的包容与柔软。别忘了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在父母面前,我们永远都是孩子。在家里,在父母面前我们要有觉知的去做到“知a守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a守d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es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