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好的散文,能使平凡的事物放出美的光彩,能使细小的事物显出惊人的魅力。关于散文,我最有印象的一句话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行散还指它的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结构成篇也比较自由。而所谓“神散”,主要是说其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虽然说这句话意思简单,很好理解,但想在写文章是真正做到这一点又不是很容易。
散文的题材十分广泛,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作者的自身经历。文章可能只是选取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比如,一只猫,一朵花,一片土地,一棵树等等,这些都可成为散文的素材。作者通过自己的笔触,将这些平凡的事物以另一种方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散文又不仅仅只是为了单纯地写这一件小的事或物,它通常会通过这一小的事物来反映深刻的内涵,抒发深刻的感情,从小事中见真章,即所谓的以小见大。
散文的写作也可以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又因为散文选材多取材于日常生活,平凡简易,那么散文中会更多地体现出作者的个人主观色彩,更多地体现作者自身的情感。取材真实,情感的真诚流露,会使文章更加真挚,但当无情可感时,也会造成无病呻吟的问题,使文章失去了韵味,给人一种味同嚼蜡的感觉。这就需要作者更加认真地观察生活,用心抓住每一个情感闪过的瞬间,在文中流露真实情感,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
散文虽语法自由,但在写作时总不能东拼西凑地写出一篇文章,这样的文章显得七零八落,毫无章法。我们在写作时仍要遵循散文的写作结构。例如,在《目送》中,龙应台采用时间结构写自己在儿子不同时段的目送的变化,抒发对亲人的思念和缅怀,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在《土地》中秦牧采用空间结构,展现了新时代的风貌,追叙惨痛的历史,歌颂新社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等;在《莫高窟》中,余秋雨采用逻辑结构向我们介绍了莫高窟的历史渊源,它的壮美以及莫高窟与时代的紧密关系。结构严谨合理。写出了作者对莫高窟及其文化蕴涵的赞美。
除了这三种结构外,散文的结构还有很多类型,这都说明了散文的写作并不毫无章法,不只是靠对琐事的叙写,情感的肆意流露,就能组成一篇散文的。
读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后,越发的给我一种感觉。没有诗歌的优美,却更加平实易懂;没有小说的诙谐幽默,但更易使人身临其境。散文语言极少运用修辞手法,多用实句实词描写各种景,情,事,物。虽平实无华,但却给人另一种别样的美感。散文的第二意境则是要通过对比喻,比拟,通感,借代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来营造散文意境,是使作者情感更加完全的展现于眼前,使作者各种独特的体验被文字一一细致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