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梁启超传》中梁家的家教,从祖父到父亲、母亲,重点不单单在知识的灌输和功利的诉求,而是更强调立志和做人,这正是宋、明以来儒家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精神特质——内圣而外王,特别强调道德的修养和精神的陶冶。
这一点即与当今许多家庭对孩子教育的急功近利也不同,他们对孩子学习的目的重点在对付考试,从而指向更高的进阶目标,至于道德、理想、心灵、品性的修为就讲得少或者并不关注,一切为了考试,从幼教开始,小学、中学、大学、博士,从结果上来看确实获得了很高的学位,拥有了很多的知识,但只讲功成名就,只讲实现自我,只讲社会竞争,而忽略人性、做人,不计长远,看上去是帮助孩子走向了成功之路,也可能是引导他们走向了深渊,最后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心灵上荒芜,成了一片荒原。
梁启超最终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顶天立地的伟人,一方面其天资固然是一流的,有其聪颖好学、才思敏捷的先天之本,另一方面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梁家的早期家教给他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梁家以读书育人为核心诉求的早期教育,又给了他长大成人的后天之本,让他的天资和才华得以充分的发挥和展现。
他两岁识字,四岁读书,八岁作文章,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但他没有满足,科举也没有限制他的才思和向往。他的家乡有一座凌云塔,梁启超小时候应该经常与兄弟姐妹到凌云塔附近眺望南海的波涛,八岁时以《凌云塔》为题写了一首诗,展现出他渐渐阔大的胸怀和对新知识的渴求,让他对未来有了更多的向往。他还作过一幅对联:凌云塔下凌云想,海阔天空,迢迢路长;天竺国里天竺望,云蒸霞蔚,须臾妙相。这副对联寄托了梁启超小小年纪就已树立的高远志向,凌云塔启发了他的凌云志,他清楚的知道,要实现凌云志,脚下的路还很长,一棵幼苗已经破土而出,没有什么力量可以阻拦他前进的脚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