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奥马哈之雾

奥马哈之雾

作者: 陆大柴 | 来源:发表于2020-01-30 21:13 被阅读0次

    作者任俊杰,朱晓芸

    巴菲特的相关作品我经常都会重读,而这一本书最大的收获是,厘清了国内投资者对巴菲特著作的一些误解,推荐所有喜欢巴菲特的朋友一读。

    我最大的感想有如下三点,

    1. 长期,长期,长期。长期视野指的是5-10年,甚至永续的视野,如果以这样的角度去选股,眼前的波动和价格都会显得不再重要,更多的是对公司本质的判断,10年后能否存续,能否获得更好,能否继续盈利并且保持独占市场的优势?

    2. 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远胜于以低估的价格买入一般的公司。谨记,谨记。

    3. 对精心挑选出的股票,不要轻易“获利了结”,获利了结乃是最大的投机,因为完全忽视了好企业的成长性以及未来5-10年可能带来的回报。

    另外,书第61章的“内在超越”给我很大激励,

    “内在超越”一词源于儒家思想,意指唯有那些能不断自我超越的人,才最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在同样是由人主导的股票投资领域,又何尝不是如此?巴菲特的成功,正是建立在两种超越的基础上。

    投资者最重要的五个特质:每一个都很重要

    1. 专注

    “专注”正是巴菲特最为真实、最为准确的写照。许多年来,每当我们想起巴菲特,脑海中总是不免浮现出这样一些影像:一个在年轻时就四处奔波于美国各地,寻找每一个绝佳投资机会的巴菲特;一个在家时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余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的巴菲特;一个没有什么个人嗜好,满脑子都是如何赚钱与如何投资的巴菲特;一个从11岁开始一直到今天近90岁高龄,一直活跃在资本市场上的巴菲特。

    2.理性

    在一个谈论格雷厄姆的场合,巴菲特对他的老师做出了这样的概括:“当适当的气质与适当的智力结构相结合时,你就会得到理性的行为。”[2]这句话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清晰的:投资中的理性行为同时来自于先天的赐予与后天的培养,缺一不可。所谓先天的赐予是指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秉性、性情、脾气以及神经系统的强弱等;所谓后天的培养是指人们对投资知识的学习、实践、认识与再认识直至最终的掌握等。巴菲特与芒格都曾在多个场合强调一个基本观点:投资与其说是一场智力竞赛,不如说是一场看谁的行为更理性的比拼

    3.独立

    当大多数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上总是表现出犹豫、疑虑、困惑、轻率、盲从以及多变的一面时,巴菲特不止一次地劝诫人们:独立思考是致使投资者走向成功的基本要素。那些投资中的 “旅鼠” 习性,那些在操作中总是不时浮现出的 “偏离轨道的恐惧”,还有那些总是想跟在别人后面搭便车的行为,都不可能让投资者走向最后的成功。

    4. 坚守

    做正确的事是一回事,坚持一直做正确的事则完全是另一回事。这就像人们常说的,一个人做点儿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好事。巴菲特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为我们建立了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投资体系,更在于他一直去维护与坚守它们。彼得·泰纳斯在其所著的《投资大师》(Investment Gurus)一书中对他所采访过的投资大师给出了这样一个概括:“投资大师们的一个共同特质就是遵守准则。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准则,没有的是那些缺乏决断力的、随时或随市场状况而经常变化的投资方法。大师们的投资哲学可能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他们绝不摇摆不定。”

    5.深谙风险

    “从长期来说,市场将出现非比寻常甚至诡异之极的情况。只要犯了大错,无论你过去有多少成功记录,都将会被一笔抹杀。所以,伯克希尔需要那种与生俱来就能辨认以及规避重大风险——甚至是从未见识过的风险——的人。”

    如下是摘录


    我个人认为,有志从事投资的学生只需要修好两门课程:(1)如何给予企业正确的评价。(2)如何正确对待股票价格的波动。”

    下面就列举出10项会影响到投资者实施“智能型”投资的较为普遍的心理因素:(1)一夜暴富的梦想。(2)不切实际的年度获利目标。(3)总想不劳而获的搭便车偏好。(4)在短期“成”与“败”前的大喜与大悲。(5)在重大挫折面前的惶恐与举止失措。(6)在投资操作上表现出的不自信或过度自信。(7)在错误面前的顽固与执著。(8)以赌徒而不是投资者的心态去做每一项投资决策。(9)对自己曾经相信的投资方法总是那样轻易地放弃。(10)在精神上总是显得分散与游离而不是集中与专注。

    格雷厄姆、费雪、芒格和巴菲特都曾不止一次地指出,在股票市场取得最后的成功,靠的往往不是智商和技能,而是意志与性情。因此,那些感情脆弱、意志不坚定、性情急躁、守不住寂寞、缺乏耐力和遇事就容易恐慌的人,是不适合使用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的。

    认真总结了历史经验后,巴菲特在1995年致股东的信中写道:“这样的统计结果让我得到一个教训:不要轻易卖掉一家优秀(identifiably wonderful)公司的股票。”令人不无感慨的是,巴菲特发出的这一句呼吁距离其两位老师作出的几乎是同样内容的忠告,已经分别过去了50年和60年!

    Quote:(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没有任何时间适宜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费雪《怎样选择成长股》)这两段话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一般情况下,投资者不要基于估值而卖掉你最信任公司的股票。

    (1)就一家优秀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而言,市场予以低估的可能性往往大于高估。(2)对于一家投资者极具信心的上市公司而言,最好的投资策略就是在其价格不是很高时买入并长期持有(不要忘了定期“体检”)。(3)对于一家具有“令人垂涎三尺的事业”(巴菲特语)的上市公司而言,频繁进行“称重作业”带给你的损失可能要远大于收益。

    巴菲特在其致股东的信中这样写道:“我们的目标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到优秀的企业,而不是以便宜的价格买进平庸的公司,查理跟我发现买到货真价实的东西才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必须注意的是,本人虽然以反应快速著称,不过却用了20年才明白买下好企业的重要性。刚开始我努力寻找便宜的货色,不幸的是真的就让我找到了一些,所得到的教训来自于农具机械公司、三流百货公司与新英格兰纺织工厂等公司。”

    估值方式:

    巴菲特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有两个“结论模式”:①绝对值。②回报率。实证显示,巴菲特在具体的投资操作中,经常会交替使用这两个“结论模式”。

    1. 关于“绝对值”的评估方法,中国石油算是一个实例:“在2002年和2003年,伯克希尔用4.88亿美元买入中国石油1.3%的股权。按照这个价格,中国石油总价值约为370亿美元。查理和我感觉那个时候公司的内在价值应该为1000亿美元。到2007年,有两个因素大大提升了公司的内在价值:油价的提升以及公司管理层在石油和天然气储备上所下的大工夫。到2007年下半年,公司的市值上升到2750亿美元,大约是我们与其他大型石油公司比较后认为它应该有的价值。所以,我们就以40亿美元把它给卖了。”(巴菲特2007年致股东的信)

    2. “回报率”的评估方法的计算过程就更加简单了。投资者只要确定:(1)公司每股收益的长期增长率(5~10年)。(2)买入PE和评估期结束时可能的卖出PE,一个完整的价值评估过程就完成了。

    落袋为安

    落袋为安的投机属性要远大于投资属性,就巴菲特的大部分经短期持有就较快售出的股票而言,选择抛出与其买入后的“价格”变化没有多少直接的关系。

    我们认为短期操作的策略依据大多是脆弱的,是不容易站得住脚的。这些依据主要有:(1)基于时机选择。(2)基于获利了结。(3)基于市场热点切换。(4)基于“称重作业”。那么,巴菲特又是怎么看待这些依据的呢?关于时机选择:在巴菲特的投资思想中,认为最不可信赖的操作策略就是基于短期市场与价格预测下的时机选择。这又让我们重新回到了关于“投票机”与“称重器”的市场命题,由于投票是随机的,时机选择的结果就是不能确定的。关于获利了结:在巴菲特看来,获利了结的投资策略就如同让当初的芝加哥公牛队卖掉乔丹一样愚蠢。关于热点切换:如果“选股如选妻”的逻辑成立,那么“一夜情人”式的投资逻辑就不能成立。

    竞争变量

    不管哪一个产业,都有其特定的竞争变量。一般来讲,竞争变量越多的产业,其竞争性就会越强,处于这个产业的企业,其发展前景也就越发具有不确定性。股票投资,理应回避处于这类产业中的企业。

    关于这一条,巴菲特至少有四个提问:(1)企业赚钱靠的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2)事业的维持与扩展是轻资本投入还是重资本投入?(3)企业每年赚的钱是股东利润还是海市蜃楼?(4)企业历年的资本支出是低效还是高效(一元钱的投入是否能带来至少一元的市值提升)?

    能力圈:

    (1)可以“对经营农场一窍不通”,但如果内含的商业逻辑比较简单,就可以买入。

    (2)不必对旗下诸多子公司的运营样样精通,但同样需要熟知其内在的商业逻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奥马哈之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hwt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