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花台新添了一盆花,桃红色,开得正艳!这让我想起那些年哥哥们种在阳台上的小黄花,可惜出来上学后太久没人照料,都死掉了,一月回家看到光秃秃的阳台,毫无生气,突然很想念我的哥哥们!
似乎有的人生来就不是很会关心别人,即便心里很想念对方,也很难拨通一个电话,说上几句关心的话语,好像现在的我,我现在依然记得第一次说“我爱你!”是在25岁,不是跟我的男朋友或者闺蜜,而是对着一个可爱的孩子,那孩子天天围着我说爱我,我忍了好几天,终于鼓足勇气说了出来。
与孩子相处的这几年,改变了我很多东西,包括自己的急躁,无聊还有世俗,都说孩子是上帝派下来,为了让父母变得更加完美,呵呵!所幸的是,还未为人母,已经提前享受了这份福利。
现在鼓起勇气,想走出这份职业,并不是我不喜欢,而是有了更想深入研究的方向——儿童音乐教育。可是你知道吗?其实我们人类在越小的时候,对声音包括乐音越敏感,敏感代表他们可以分辨声音的能力越强,比如一群5岁以上的小朋友,和我同时在一起听一首陌生的歌曲,如果同样是陌生的语言,他们和我学到同样的程度,应该会比我快五倍以上,甚至他们都会唱了,我还听不懂,五岁以下的小孩,并不是他们听不懂,而是他们因为身体发展的原因,没办法表达他们所理解的,所以误让我们觉得他们不懂。
最近整个学校都在对日本教育进行学习,所以我也在网上找了很多视频资料看,发现,日本学校的音乐教育启蒙很早,而且在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都在唱歌,从早上的问安,课前歌唱,饭前歌唱,到午睡和离园,有时候感觉音乐让整个环节更有仪式感,也许是我喜欢这种充满仪式感的感觉!
很多人会觉得像日本,欧洲,新加坡等等拥有很好口碑的发达国家的教育一定好过国内,但这个“好过”只是这个国家的整体水平好过那个国家的整体水平,并不针对某个地区,或者某一个方面,比如在我看来,新加坡的幼儿园的双语教育应该好过基本所有的亚洲国家,但是新加坡的除开国际幼稚园的大部分政府性质的幼儿园的艺术教育,包括美术和音乐远不及中国的一些一线城市的好的幼儿园,比如我所在的NTUC的MFS,还有我朋友所在的PCF。除此之外,受场地的限制,其实我感觉户外运动包括体育教育方面也不是很好,包括时间不够,场地不够和器材不够丰富。
好的方面也很多,所以瑕不掩瑜,综合下来,感觉还是好一些,最好的是社会和政府提供很多资源,从减免学费,到让社会各个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各种活动,比如,警察局会每年定期来学校讲解安全知识,健康署定期下派专业人士为孩子们讲解怎样吃比较健康,怎样保护牙齿,眼睛!每月一次到两次的外出实践课程,还有各种职业体验馆,科学馆,农场种植等等!
但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的小孩其实承受着别国孩子不曾体会的压力,2014年毕业的时候我大学毕业,当时成都市总强调要给孩子减负,解放天性,不要给他们过早学习知识,所以我记得当年我实习的幼儿园基本很少给6岁孩子学习写字,但是来到新加坡,孩子从四岁开始就在尝试握笔写简单的汉字笔画,并同时一年大概要完成300个左右的汉字学习字卡,因为大学时的教育要求这样教是不对的,所以带着半信半疑的态度试试,三年过去了,我发现,其实大部分孩子并不排斥写字,有些特别喜欢,而且华族幼儿完全能够胜任这样的学习任务,现在的我,觉得在教孩子这件事情上,不需要全部相信书本。
有两个观点是工作以后的认知跟工作前完全相反的。
第一, 并不是所有发达国家的父母都很会教育孩子,新加坡的有一些家长其实不懂怎样教育孩子,当然这种对比的感觉来自于我在成都工作时接触到的一些家长,因为当时接触的很多家长非常重视教育,在新加坡的社会里,虽然拿家庭收入和家长素质来衡量家长的教育理念有些势力,但大部分时候家庭收入对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大,可能是新加坡的社会并没有那么多暴发户的原因,贫与富多数时候真的取决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努力程度,恰好这部分父母知道陪伴孩子有多么重要,也更加了解,什么是有意义的沟通和陪伴。
第二,对于孩子而言,遗传的因素的影响高过我以前的预估,我之前一直觉得没有什么孩子不可教,只要给我一颗种子。但是现在觉得我的想法特别幼稚,除非我能改变他的原生家庭,因为一个小孩出生,这个“遗传的,不只是爸爸妈妈的基因,其实也附带他们的家庭,以及教育的观念和环境,除非将他彻底移植到另外一个生长环境,就是换个家庭,不然,光靠学校教育,想要纠正某个小孩的行为问题或者思维方式,真的很难,学校教育能做的,知识配合引导家庭教育,做到改善而已。
对于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