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者(3岁5个月),入园时年龄最小,所以从来没有在班里当哥哥的机会。有一天,他家里养的大鱼生下了小鱼,者者对妈妈说:“我是小鱼的哥哥,对吗?”妈妈说:“对。”
一天,瑞瑞(4岁)和者者在比个头,两个孩子一样高。瑞瑞给妈妈说的时候,眼睛看着者者说:“无论者者长多大,我都是他的哥哥。就是他变老了,我也是他的哥哥。”
者者想了一会儿,没有像平时那样愤怒,他说:“我是我们家小鱼的哥哥。”
者者的意思是“我们是平等的”。者者认为人和鱼本质上是一样的(本质思维),所以他能给鱼当哥哥。
但瑞瑞立刻说:“难道你是鱼?”者者径直地走了。
瑞瑞的思维升级了——概念的分类思维。只有人和人之间才称兄道弟,只有鱼和鱼之间才谈姊论妹。
这种含有智能的逻辑,在儿童生活中已经自发地进行,并被儿童经验着,练习着,并将会继续深入下去。只是不要停留在权力斗争的层面,只是必须是自由的,关系才有机会流动下去,发展下去,发展出关系中的规则。我相信这种情形是自由意识的结果,不是教的产物。
在生活中练习,儿童就等于全然地使用了认知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在课堂上的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实际上,12岁以前,我们都应该把孩子的学习变成一种生活。这样,儿童就自发地拥有了兴趣,通过感觉、心理,直接到达认知。我们就不会犯急功近利的错误。
我们可以跳跃过程直达认知吗?也可能可以,但必须成长到了青春期——大概14岁。认知是在真实的生活中成长起来的,而不是教导出来的。
者者在办公室玩,瑞瑞带着晶晶进来玩。者者非常高兴,把妈妈给买的糖分享给了晶晶。这种情绪感染和食物的分享,很快就影响了晶晶,使晶晶转而和者者在氛围上成为一伙。
瑞瑞马上就敏感到了这一点,他迅速不容置疑地建议:“我们玩游戏吧!我是爸爸,你做孩子。”他拉着晶晶说。这一分配,原来关系的氛围立刻就变了,瑞瑞和晶晶成为一家人,者者被分离了出去。
者者马上说:“我做妈妈。”
瑞瑞说:“你做叔叔,她妈妈去世了。”瑞瑞不想让者者和晶晶的关系靠近。
晶晶生气地说:“我妈妈没有去世。”
瑞瑞很肯定地说:“你妈妈就是去世了。”
晶晶愤怒地说:“我妈妈没有去世!”
瑞瑞平静地说:“这只是个游戏。”
晶晶就沉默了。
者者想了一会儿说:“如果她爸爸上工地了呢?”(者者自己的爸爸常上工地),者者就可以把瑞瑞支走,毋庸置疑地和晶晶在一起了。
瑞瑞马上明白了此意,他什么也没说,拉着晶晶说:“走,跟爸爸走!”
者者只好悻悻地跟在他们的后面……
这是最早期的儿童人际关系智能的练习,这种发生在生活中的事情,常常是以权力斗争的模式展开的,这是一种智力游戏。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从这种斗争入场的,就像开幕式。所以它也是儿童智能练习的最好方式。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关系的初始。但如果关系不发展起来,不上升,就会遗留成成人世界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成人世界的权力斗争只是一种比较初级的原始的关系而已。
随着儿童认知的逐步发展,认知完成了这一过程,就会上升到精神。精神是正向的,是自由的,是法则的,是真善美的。
儿童不仅在关系中发现秘密,还能透过观察深入思考,发现事物背后的真相。这也是儿童智能发展的一个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