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学习复盘
《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系列讲座(6)

《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系列讲座(6)

作者: 思维方法学习与交流 | 来源:发表于2018-06-07 19:14 被阅读0次

    《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系列讲座(6)

            ----形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方法

       

        在第(4)讲中我们对思维方法进行了分类,也明确了分类的目的是为了发现思维的更多、更细的程序和规则。对思维方法进行的一级分类是把思维方法分为形象思维方法和概念性思维方法。我们这一讲就开始研究形象思维方法。

        首先,我们必须向大家坦白,当初对形象思维的研究还没有开始时,我们就快要打退堂鼓了。因为很早以来人类的思维已经不是纯粹的形象思维,而是形象思维与我们以后要讲的各种概念性思维相互交叉和混合使用的状态。换句话说,我们在现实社会中几乎无法找到纯粹进行形象思维的人。而没有了纯粹进行形象思维的人,就没有了我们赖以总结形象思维规律的典型样本。这的确是我们掌握形象思维相关知识的巨大障碍。在人类的知识宝库中,关于形象思维的知识如此匮乏,原因就在于此。

        也有人试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从分析大脑的生理结构出发来揭示形象思维的机能,但结果表明在这个方向的进展也极其有限。感知形象是怎样被映射到大脑?感知形象是怎样被大脑记忆的?记忆的形象是怎样被唤醒的?人们能不能有意识地控制和改变自己的记忆过程?生理学、心理学、神经学等都没能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尽管我们不愿意承认我们几乎是完全束手无策,尽管我们也在尝试从人类学的历史资料和动物学的观察结果来推测优良形象思维能力的特征,可我们的进展也同样是极其有限的。并且这些进展似乎都停留在“外围”而没有触及“本质”,都只具有有限范围的解释力。我们在第(6)讲给出的关于形象思维方法的一些建议就算是聊胜于无吧!

        第(6)讲主要从两个方面展开描述:一、形象思维;二、形象思维方法。

       

        一、形象思维

       

        在第(2)讲给思维下定义时我们就已经知道,思维过程的大步骤或大程序总是从观察已经发生过的现象开始的。通过对已经发生的现象的大量观察,我们就会或者本能地或者借助一些思维技术记住这些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当这样的先后顺序被我们记得足够多、足够细致以后,我们就能预测一些现象出现以后接着会出现什么现象,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发现了知识或创造了知识(参阅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关于知识定义的描述)。我们观察了已经发生过的现象,那么我们是以什么方式记忆这些被观察到的实际现象呢?

        形象思维过程与我们下一章要开始讲述的各种概念性思维过程在起点阶段都是相同的,都是从用感官观察实际现象开始的,两者的本质区别仅仅在于思维过程的后半部分,在于大脑对已经观察到的实际现象的处理方式的不同,形象思维直接将观察到的实际现象记忆下来,概念性思维则先对观察到的实际现象进行压缩处理,记忆的是代表压缩处理结果的概念符号。

        形象思维的定义:人们直接将眼睛看到的图画、耳朵听到的声音、鼻子嗅到的气味、舌头品到的口味、皮肤碰到的触觉这些感知形象记忆在头脑中,不但记忆了大量感知形象,还记忆了大量感知形象出现的先后顺序。当我们感知到某个新现象时,记忆中的与这个新现象类似的感知形象以及紧随其后的各个感知形象就会一个接一个地被激活,这种感知形象按照一定顺序在头脑中先后登场的过程就能引起人们的行为。像这样的直接用感知形象代表现实事物以及直接用感知形象在头脑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代表现实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而发现知识,发现现实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就是形象思维。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在形象思维的定义中,不只是眼睛看到的图画才叫形象,我们把眼睛看到的图画称作视觉形象,耳朵听到的声音称作听觉形象,鼻子嗅到的气味称作嗅觉形象,舌头品到的口味称作味觉形象,皮肤所接触到的感觉称作触觉形象。

        人类的大脑中记忆了许多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触觉形象,通过感官感知越多的人,其大脑中记忆的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触觉形象就越多。现实中各种事物发生或出现的先后过程,就是人们感知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触觉形象的先后顺序,也是人们在大脑中记忆这些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嗅觉形象、味觉形象、触觉形象的先后顺序。在大脑中保留下来的通常是那些多次发生、多次感知的记忆。大脑的奇妙在于,当你又面临某个事物的出现时,如果你的大脑足够优良,与这个事物相同或相似的记忆就会闪现出来,并且在你面临的那个事物的后续事物尚未出现之前,你大脑中的与这个事物相同或相似的记忆的后续记忆也会闪现出来,为你采取行动应对那个现实事物的后续事物的出现赢得了提前准备的时间。例如,当我们在路途中看见一匹狼时,记忆中的与狼的形象类似的视觉形象就会被激活。最先被激活的可能是我们见过的大狗的图画。如果我们少不更事,头脑中没有狼与狗相区别的视觉形象的记忆,我们就可能迎上去向它打招呼。如果我们记忆的感知形象足够多,紧接着被激活的可能是我们过去见过的或听说的狼尾巴与狗尾巴的区别:狼尾巴又长又粗拖在地上,狗尾巴则短小一些且摆动自如。这些新见到的感知形象和记忆中的感知形象在头脑中的快速变幻足以让我们得出结论:我们遇见狼了。紧接着又被激活的感知形象可能是我们过去见过的或者听说过的狼撕咬人的画面。如果这时我们已经被吓傻,脑中的图画就会中断,即人们常说的脑中一片空白,此刻除了发抖不会产生任何行为。如果这时我们还没有被吓傻,过去听说过的爬树的感知形象又被激活,这就引起爬树躲避的行为。如果我们恰巧是见多识广的猎人,我们过去多次经历过的举枪射击的图画就在脑中激活,那倒霉的就不是我们而是狼了!

        我们描述的这个思维过程表明,形象思维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生物性的感知器官的感知能力和大脑的记忆能力,没有先天性器官缺陷是优良形象思维的生理基础。如果我们视力模糊,眼前那个动物的尾巴的长短粗细根本看不清,后面进一步激活脑中图画的过程就不会产生了;如果我们患有失忆症,我们脑中就只有眼下映射过来的一幅图画,没有记忆中的多幅图画按照一定顺序在脑中的变幻,也不会产生任何行为。

        我们现在就更能理解,在形象思维是主要思维方式的古代,为什么武士群体是人类社会的佼佼者。他们不仅肢体强壮,而且还五官灵敏;他们不但善于格斗,而且见多识广。他们的头脑就是当时的主要知识形式—形象化知识的主要载体(参阅本书第一章第一节关于知识的描述)。

        虽然我们对生理条件与形象思维能力的微妙关系充满好奇,但遗憾的是,讨论形象思维的生理基础已经超出了本书的范围。我们在这个领域所能提出的见解仅仅是:形象思维能力与我们的身体器官的状况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在本章描述形象思维的重点是:怎样在同样的器官条件下通过训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的优势是什么?形象思维的局限性是什么?

        通过本节和下一章的比对学习,我们就能够更加明确意识到,在我们的各种思维结果中,哪些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哪些是概念性思维的产物?明确意识到这种区分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就能知道何时可以信马由缰地让想象引领我们的行为,何时必须在行为之前用概念性思维的规则去检验我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

        在人类社会早期,比如在二十万年前,人类的脑容量大约在800-1200毫升之间,形象思维几乎是引导人类行为的唯一思维方法,并且那时的形象思维几乎完全没有语言符号的辅助,进入大脑并被记忆的完全是眼睛直接摄入的图像、耳朵直接听到的声音、鼻子直接嗅到的气味、舌头直接尝到的口味,皮肤直接碰到的触觉这一类直接信号,我们的祖先进行的是比较纯粹的形象思维。

        例如,古人打制石器时,最初将石头砸成某种尖锐形状,并不是因为他能够像现代人那样预先分析石斧的构造,而是他以前某一次偶然用过的非常好使的石头在他脑中留下的完整样子使他这样做,他力图将石头砸成那个样子。

        后来随着语言和概念的产生,进入大脑并被记忆的除了感官接受的直接信号以外,还包括别人用语言传播的间接信号。从第三章开始我们就会知道,语言概念已经不是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后期人类的思维已经不是纯粹的形象思维,而是形象思维与我们在第三章以后要讲的各种概念性思维相互交叉和混合使用的状态。

        严格讲,我们把现代人的真实的思维分为概念性思维和形象思维,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化”,是为了便于人们区分和认识自己不同的思维特征。在现实中,这两种思维方法从没有截然分开过。形象思维往往是在一些“分类”的概念基础上进行的,而概念性思维中的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又往往是和具体形象交织在一起的。例如,即使物理、化学这类典型的概念性思维的学科,也都不得不经常借助图形、图像来说明复杂的演绎过程;再如,最典型的运用形象思维方法的绘画艺术,对一些抽象派的作品,如果没有抽象演绎的帮助,我们就除了色彩什么也看不出来。甚至还有这样极端的情况:一位画家呈现给大家的一幅牛吃草的绘画居然是一张白纸,他的“抽象演绎”是:牛吃完草就走了,所以没有牛,而草被牛吃完了,所以剩下的只是一张白纸。

        并且有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概念性思维能力的进化是与形象思维能力的钝化相伴而生的。按照这种观点,现代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有可能大大地弱于古人,因为我们通过语言概念抽象地认识世界的能力要大大强于古人。古人的形象思维比我们强,因为那时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抽象概念来干扰他的形象思维。在当代,许多搞形象思维的画家们就喜欢学古人:头发长长的,胡子乱乱的,衣服破破的,住的远远的,说话怪怪的。我们应该理解他们,这是形象思维的职业所要求的,因为这样可能有助于排除概念性思维的干扰。如果看见黄色的就想那可能是八两黄金;看见漂亮姑娘就想她可能十八岁了,估计还没有恋人,等等,这些抽象概念,就把形象思维打断了。人们很早就发现酒也有排除概念性思维的干扰的作用。文学艺术家们借助酒能留下不朽杰作,如李白斗酒诗百篇。普通人借助酒也能暂时挣脱抽象的条条框框,酒后吐真言。当艺术家说我们俗时,那实际上是说我们脑中不断出现的抽象概念,使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进行形象思维。

        人类概念性思维能力的进化和这种进化对形象思维的干扰,给我们现在研究总结形象思维的规律带来了巨大困难,因为我们在当代人中已经很难找到纯粹的形象思维的典型个案,我们无法区分当代人的行为到底是形象思维引导的结果,还是概念性思维引导的结果。因此,我们也就很难像通常那样从直接观察个案知识出发来获得形象思维的通用知识。

        例如,画家通常被认为是最擅长形象思维的,他们不但进行形象思维,还能用图画把一部分形象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表达出来。但从达·芬奇时代开始,图画已经不再单纯是画家脑中记忆的形象的再现,而是记忆形象和几何推理、解剖推理的共同结果。我们也不再能通过观察画家的行为和优秀的画作来确定无疑地总结纯粹形象思维的规律。

       

        二、形象思维方法

       

        虽然我们掌握形象思维的方法异常困难,但掌握形象思维方法的重要性一点也没有因为这种困难而减弱。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总结形象思维进行过程中的具体程序和具体规则,但是我们可以总结形象思维开始之前的准备性程序和准备性规则。我们有不计其数的行为,由于看得不准、听得不清、记得模糊,而被我们的形象思维引入歧途。我们探索形象思维方法不能因为难以抓住“本质”规律就放弃已经发现的“表象”规律。我们得不着西瓜,我们就捡芝麻。幸运的是,我们发现的准备性程序和准备性规则,都针对的是进行形象思维时看得不准、听得不清、记得模糊的状况。我们虽然没有发现形象思维的最佳方法,但我们发现了避免最差形象思维的准备性方法,它们被概括为五条。

        (一)多观察

        我们的人类祖先由于生存条件恶劣,也由于没有像我们这样用文字表达的可信赖的和能让人有所喘息的社会法则,他们和任何野生动物一样,无时无刻不是处在警觉状态。他们的眼睛时刻在观察任何异动,他们的耳朵时刻在凝听任何异响,他们的鼻子时刻在嗅闻任何异味……我们在佩服我们的祖先感觉超强、反应敏捷的同时,却忽略了他们的高水平形象思维能力的缘由。他们的感官每天摄入大脑的图像、声音、气味等信号不知是我们现代人的多少倍呀!正是由于大量摄入和大量记忆直接形象信号,他们的形象思维对事物之间的联系的反映,在细致准确程度、速度、全面性等方面要远远胜过我们现代人的形象思维。

        例如,草地上露水的多少、动物粪便的形状和软硬、鸟类鸣叫的音调、空气中的异样气味,等等,都是他们用感官观察和用头脑记忆的对象,任何细微的区分都与以前观察到并记忆在脑中的动物的种类、远近、多少等图画有准确联系。而我们现代人则可能对这些熟视无睹,不会激活脑中的任何图画。因此,我们的反应木纳、行动迟缓也就不足为奇了。

        显然,我们从中得到的第一个启示就是需要训练我们的感官的敏感性,克服心不在焉,观察,观察,再观察!

        不幸的是,现代文明在提升我们的一些能力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弱化了我们的另一些能力:我们有单独隔离的安全的睡眠空间,我们有经过科学检验可放心食用的食品,我们有法律保证行走在街区不被攻击,我们掌握知识时有书本这样的二手信息,等等,我们的确没有了像恶劣生存条件这样的保持感官警觉的压力。现在,我们只好用激发好奇心和激发对能力弱化的恐惧来强化多观察的习惯。世间万物,动静有常,尽可能充分地利用我们的感官摄取事物变化的第一手信息,不管对形象思维还是对后面要讲到的概念性思维,都是提升思维能力的第一秘诀。思维的目标就是要发现和记忆万物变化所固有的先后顺序,不多看、多听万物本身的变化过程,懒惰或仅仅从书本中记忆概念性知识,久而久之,必然迟钝呆傻或僵化教条。见多识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都是同样的道理。

        只要努力,我们感官的敏感性是可以通过后天的训练而提升的。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事物的细微之处不是看不见,而是视而不见。民间流传的“失明者耳更聪”、 “失聪者眼更明”、“又聋又瞎手更灵”的说法,也从另一种角度说明了我们的感官摄取信息的敏感性是可以通过坚持训练来提高的。

        (二)多体验

        我们的祖先从出生那天起就被抛入为生存而进行的残酷搏斗中。他们没有任何首先在温室中学习再投入实践的机会。他们的许多知识就是在生与死的亲身体验中获得的。例如,你在貌似平静的水塘边喝水,你看见了一波细细的水纹,但它没有引起你的格外注意。突然,一条张开血盆大口的鳄鱼从水波纹下一跃而起,如果你侥幸从鳄口脱逃,刚才被忽略的水波纹的图画和鳄鱼图画的联系能不是刻骨铭心、终身难忘的吗?这似乎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不过现代研究也表明,在使用中学习的知识比脱离使用环境学习的知识,在记忆速度、记忆时长方面都高很多。做老师的都有一个感触,自从干上教师行业,虽然年龄大了、记忆力差了,但掌握新知识的数量之多、效率之高、灵活性之强,比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们往往惊讶于老师的博学强记,殊不知这主要是因为老师有一个特殊的学习条件,那就是边教边学。

        人类祖先天生就时时刻刻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现代人由于书本知识海量增长,不知不觉中学习环境与真实环境相互脱离了,学习成了虚拟环境中的学习。此时,受损最大的就是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现代人缺乏想象力。

        作为一种弥补,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回到真实环境中。体验就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看现场图画,听原始声音,嗅具体气味,品真实口味。在现代分离化条件下,体验式学习是锻炼形象思维能力的法宝。在真实环境中为解决实际问题而学习的知识,不但记忆了知识本身,也记忆了运用知识的条件,知识就被具体化了。具体化程度越高就是形象化程度越高。人类的记忆力垂青“具体”总是胜过垂青“抽象”的。

        大家还听过一种说法:文学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生活出来的。眼下,采风、体验生活、写生成了最讲究形象思维的现代文学家、艺术家的常用语了。当然,文学家、艺术家与我们普通人的形象思维也有不同之处,他们还会有意地将记忆中的形象在时空上错位排列:过去发生的安在现在,许多人身上发生的安在一个人身上,甚至还会有人头马身之类的形象错位。

        对于现代人而言,体验式学习、终身教育不仅是在职场保持知识领先的法宝,学生族在校期间也要去争取尽可能多的学以致用的实践机会。

        (三)养成“白日做梦”的习惯

        “遗忘是学习的天敌”,“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类似这样的掌握知识的秘诀,不但对我们适用,对我们的早期人类祖先也同样适用。问题是,缺少语言工具辅助的早期人类几乎完全是处于一种无话可听、无书可读的状态,何以“温故”?何以“时习之”?  我们可能不敢相信,被现代人贬称的“白日做梦”恰恰是古人为克服遗忘而“温故”和“时习之”的主要方法。闲暇时“白日做梦”,的确是他们加深记忆从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大家熟知的“在脑中过电影”就是这种方法的通俗称谓。试想,如果仅仅依靠遭遇的特定环境来唤醒形象记忆,当真的遭遇特定环境时,往往已经天长日久,记忆可能已经模糊,所引导的行为就可能迟缓或错误。人们脑中积累的形象越多就越如此。所幸的是,人类大脑所具有的一项机能是,它可以被有意识地引入沉思状态。当沉思的工具不是语言概念而是脑中记忆的图画、声音、气味时,我们也把沉思状态称作梦幻状态。正是这种“白日做梦”的方法巩固了过去感知到的各种形象及其先后顺序在脑中的记忆。

        因此,每天抽出一些时间静静沉思,回忆我们过去所经历过的场景和事件,能提高我们用形象思维处理问题时的敏捷程度和准确程度。

        (四)多做形象比较

        如果想在多观察、多体验、多做白日梦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我们就要多做形象比较。

        比较能产生更精确的记忆,这条学习法则古今通用。例如,你观察森林中的蛇,如果你只注意到它们细长的身躯、蠕动的行走方式,那么所有的蛇在你脑中的记忆只是同一幅图画。当你再观察被蛇咬的同伴时你就会糊涂:为什么有人被蛇咬后出现的是死亡的图画,而另一些人被蛇咬后则依然是活蹦乱跳的图画?如果当初你观察所见到的每条蛇时仔细比较了这些蛇的图画,你就会发现细微的区别:有的蛇有两颗突出的牙齿,而另一些则没有。再观察被蛇咬过的人时,如果你也仔细比较了那些图画,你就会发现,死亡的是伤口有两个小眼的人,被蛇咬后依然活蹦乱跳的则没有这样的伤口。于是你就获得了这样的知识:有两颗突出牙齿的蛇能咬死人,没有两颗突出牙齿的蛇咬不死人。

        我们观察事物用的是感官,感官摄入的图画转为头脑的记忆时很多细节都会被筛掉,除非你的感官的关注焦点曾在这些细节之处停留过。而差别最能吸引感官的关注焦点。例如,一头牛与一匹马的差别较大,我们的头脑记住了马的图画,也记住了牛的图画。两匹白马的差别较小,我们的头脑记住的只是一幅白马的图画。要想记住两匹白马的图画,就必须用我们的感官的关注点去扫描和比较两匹白马的细微差别。

        要注意,做形象比较时有一个小小的技巧,那就是不要等全部扫描完一个形象后再扫描另一个形象,而要扫描一个形象的一部分后就接着扫描另一个形象的相同部分,并比较两幅图画这一部分的异同,就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进行扫描和比较。

        有一种让你快速找出两幅图的差别的游戏,会玩的人往往将两个图并列,然后拿出一张纸,盖住两个图并缓缓下移,同时一部分一部分地比较两个图的差别。又快又准!

        如果要比较的图画一个是感官的现场感知,而另一个是脑中的记忆,或者要比较的都是记忆中的图画,难度就大多了。虽然比较的原理和前面的情况依然相同,但困难在于脑中记忆的那幅图画有可能不清晰了,时间越久,记忆中的那幅图画就越模糊。解决这个难题,古人依靠的是令现代人惊讶的超强记忆力,我们依靠的是照相、录像、录音、史料记载。

        (五)多做模仿训练

        早期人类社会没有语言文字或者语言文字贫乏,传播包括知识在内的一切信息的主要方式就是模仿。例如,通过模仿某种动物的哀鸣来引诱另一种动物掉入陷阱;通过模仿好猎手的动作来提高捕杀猎物的成功率;通过模仿动物的动作形成娱乐时的舞蹈;通过模仿事物的外观画出图画,甚至通过模仿自己头脑中的场景画出我们的所思所想。毫不夸张地说,在语言文字贫乏的时代,正是模仿才使知识得以在群体之间传播,正是模仿才使知识得以在代际之间流传,模仿加快了人类社会的进化。

        我们的先人善于模仿,也乐于模仿。模仿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个交流工具和学习工具,不再有其他含义。后来,当模仿不再是唯一的交流和学习工具时,人们越来越拙于模仿,甚至有些耻于模仿。不知从何时起,模仿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赋予了落后和等级低下的社会含义,人们只乐于被模仿而不愿意模仿他人,在等级观念较强的社会群体尤其如此。例如,我们不少人到村寨旅游时,在与当地村民歌舞同乐的篝火晚会上,我们真羡慕村民们舞蹈时那从内心流淌出来的、无遮无揽的快乐。但我们被邀请同舞时对最简单舞蹈动作的模仿也显得矜持、笨拙,这实际上就是耻于模仿的潜意识在作怪。久而久之,我们的模仿能力就真的钝化了。

        我们在后面就会讲到,形象思维的一大劣势就是表达的困难,如果再没有了模仿,形象思维就更成了“孤独者的思维”。我们虽然在前面提倡多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得知识,但我们有限的时间和金钱也不容许我们事事体验,我们也要学习和借鉴别人体验的过程和结果。模仿就是我们的形象思维学习和借鉴别人体验的过程和结果的主要方式。并且,通过模仿学习到的知识具有具体性或整体性的特点,它的好处是能够被模仿的都是可直接操作和运用的知识。例如,我们可以模仿别人如何操作机器,我们可以模仿别人如何烹饪,我们可以模仿别人如何着装,我们可以模仿别人如何唱歌,我们可以模仿别人如何说话,等等。它的坏处是无法通过模仿来知晓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和运用知识的众多条件,这会导致一旦环境有所变化,模仿经常失败。总之,即使在现代社会,模仿虽然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内容,但也是内容之一。我们要克服耻于模仿的念头,积极训练我们那已经钝化的模仿能力。在这方面我们都要以老年人为楷模,他们真正悟透了人生。你天天能见到,在公园里,在社区里,不分职业,不分职位高低,没有任何音乐舞蹈基础的老年人通过模仿在开心地舞、开心地唱。我们有时会恍然以为老年才是最美好的年龄。

        我们说模仿能提高人的形象思维能力,是因为模仿能提高我们进行形象思维时的感官敏感性。多数情况下,模仿不是静物写生,模仿要求我们对动态的模仿对象快速观察、快速记忆,如果不能在瞬间看清楚、听清楚、记清楚,何以模仿?

        另外,模仿也能提高我们的形象思维对身体各部分的支配能力。头脑接收到观察信号以后,能不能迅速和准确地支配自己的肢体产生同样的行为,难道不是衡量健康和能力的重要指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维方法高级教程》系列讲座(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kn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