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因你会经营精彩纷呈:食物因你会调料而美味可口;课堂因你会加“料”而趣味横生。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而阅读量的增加,阅读品味的提升,关键期在小学阶段。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感到身肩重任,需在学生的黄金时间,把更多的知识输送到他们的血液中。为此我一直在摸索,如何利用课内教学时间,给学生加“料”,喂饱那一群吸收能力超强的孩子。
经过一学期的摸索,我的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豁朗,一节40分钟的语文课,真的不需要对文本的字词句段进行逐字逐句的深挖理解,而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体验作者丰富的情感,与文本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于是,我尝试在40分钟的语文课堂挤出10-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加点“料”,带领他们诵读韩兴娥老师的《多音字儿歌200首》、《诗经》、金波的《写给童年的诗》、群文课内阅读拓展等。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这“料”加的恰到好处,把阅读中容易混错的多音字,创编成一首首朗朗上口的多音字儿歌,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的生活,深受学生的喜爱,在轻松的诵读中那l稚嫩的脸蛋,绽放出阳光般的笑容,嘴角微微上扬,甚至哈哈大笑起来,情感完全的投入其中。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华文化上的一朵奇葩,经过岁月的洗涤,她仍是光芒耀眼,是经典中的经典,将其带进小学语文课堂是明智的选择。课堂上花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诵读一首简短的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并与他们分享诗中历史故事,在丰富课堂的教学活动同时,为学生文化素养润色,增添光彩。
有时候,我还会带领学生一起读儿童诗,一首首优美、想象力丰富、富有哲理的儿童诗,在学生的心灵里激起层层浪花。在朗读中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隐形的翅膀,飞到那童话般的世界,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力。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肯定会幸福感爆棚!
在课堂上给学生加“料”一方面能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学生好奇心,扩大学生的知识界面,丰富见识。另一方面又能营造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堂更加有活力,从小学课堂开始,扎扎实实打好学生的文化功底。
给学生加“料”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而我一直走在继续探索的路上,愿每一份坚持,都能带给学生巨大的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