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师每月共读一篇论文,这一次请到了三位大咖老师来解读。
1.陈六一老师解读
第一问:讲了什么?作者表达的观念?怎么发现的?运用范围?
第一句的第一个关键词:素养,是与当下的素养导向有关。怎么解决素养的落地,读,思,达。陈老师一边读一边与现实以及论文背景相联结。再批判性思考:能不能经过其他途径?于是继续梳理论文框架,发现文本的三段论规律,又去寻找同作者系列文章,边读边问:三个词语中插得进去其他词语吗?以数学为例,数学“三会”,对应着的有思考,有表达,有观察,但是观察是阅读吗?
继续读论文拿出的理论依据,认知加工:认知输入,认知加工,认知输出,这三点一定对应的是读,思,达吗?
公式:学科学习(教学目标)=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真的是通法吗?快读,停下,片段里联想,溯源,读其他的论文,写出自己的论文,联系本学科,寻找相关论文和例子或支持论点,或批判论点。
第二问,有这样做吗?另外论文的回应,不是新的东西,而是一线教师的有效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我的课堂里有没有?什么是读?思?达?和日常的表达不一样。比如数学中的读和这里的读不一样。读可以做更多的文章。如理性思考如果不能迈入理性思索,数学的德体美在哪里?
欣赏,佩服作者,寻找普遍性规律。有包治百病的东西吗?质疑我的课堂里有没有?什么是读?思?达?和日常的表达不一样。比如数学中的读和这里的读不一样。读可以做更多的文章。如理性思考如果不能迈入理性思索,数学的德体美在哪里?
第三问,还有其他可能吗?大问题教学?情境教学法?对比联系,超越论文,允许每个人经营自己的小天地。慢一点,沉淀。教育是名词,在过程中赋予意义。
自己的主张,诗意数学,分析论文,分析自己,分析学生,找到自己的表达。
你没有被现实困住,你是被“你的想法”困住了。
第二位是语文研课团队的成员之一付老师,分享主题定位:以阅读应对“学习危机”
比较以前学过的学思达教学法与读思达教学法的关联与不同
一、学习危机:教育机会越来越对,学习状况没有明显改善。家庭影响和教师素养影响很大。
二、全民阅读国家在行动《朗读手册》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推广阅读,中国2000年开始。今年大会强调阅读,9个国家级别文件。
三、课标整本书阅读任务群
对于课程目标的特点与变化,阅读数量变化说明以及每个学段的阅读内容的变与不变做了细致的解析。
四、关于阅读的几个关键词
阅读,思考,表达三者是什么关系?不是线性,而是循环关系,闭环。三种都在发生。隐形表达,阅读过程中内化成一部分。回到文本边读边思考,表达也是,大阅读里含着三个部分。
论文李提到阅读本质是认知,是获取信息。追问:是这么简单吗?查资料。阅读的本质是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进行编码和继续表达的意义再生。
关于阅读的价值,论文中指向个人和教学两个部分,付老师补充了学校,班级,社区,国家,民族,管理,和谐共生。
阅读的分类,论文从声音,细致程度,载体,查资料几个角度阐述,付老师补充了速读与慢读,理解性阅读,记忆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分类。
论文里提到'教读-导读-自读",脑海里不一样的声音,联系浪漫-精确-综合(怀特海),对作者的批判,在联系刘徽教授提到的“准备—建构—运用”,思考到关于阅读的边界,思考生活(关注生存)-生命(关注人)-生态(关于和谐),重新建构论文的表达。
五,实践案例
1.彝组文化:共读神话,了解本民族,写作(口头与书面)
2.汉字之美
神话故事( 仓颉造字)-汉字故事与文化-古诗词吟诵-儿歌游戏-故事-绘画
3.问读行围绕着学完成,读书提问,《仁者爱人》带问题读,吟诵,辩论,辨析文中行为,省,自省生活中有做到吗?知行合一。
五步:读,问,行,省,辨,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
对教材的批判性阅读,对论文的批判,走向大阅读
有“用”才会“有用”。
第三位是王子微课创始人何老师,从表达的角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学懂,案例现货可借鉴。可惜了是录制的视频,当时听的环境不太好,没有边听边记录,也就缺少了思考。
以前读论文,仅限于获取信息为自己所用,读不懂基本上就放弃了。没有追问,没有溯源,没有拓展,没有批判,更没有再一次的建构,原来论文这么读才能把读的家长最大化。真的是有“用”才“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