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上流行着一种说法,一句话,你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而且有深层次的隐晦含义,隐晦含义诸语言中均可见到,中国典籍将这种隐晦含义发挥到极致的非《左传》莫属,期间充斥着大量的外交辞令,语言干净利落,寓意深刻。
一句话,要根据上下文解释,这还真不是什么文化博大精深,这是语言不精准的表现,汉语存在这个问题(注意,不是说汉语不好,不要产生爱国虚无主义)。
和英文对比,举个例子。
一个人的朋友问:“你家小孩上学了?”上学在汉语中有两解,一个是小孩子年逾六岁,应该参加小学教育了;二是每日清晨孩子应该定点上学。这句话如果不放到具体上下文中,就会产生歧义。英语较汉语要好一些(也好不到哪去)。
如果是达到上学年龄,应该参加学校教育,英文为attend to school,多年前,我在一本单词书上看到过一个示例(想起大学期间背单词的日子,真是苦不堪言),All children over seven must attend school(七岁以上的孩子必须上学),每日清晨去学校上课为,go to school。
再举一个例子。
“健康”一词,在汉语中的表达也需要根据上下文判断,其有二意,一个是人病愈后恢复健康,另外一个是指某人身体素质较为康健,常能听见网络上评价某某明星具有健康阳光的外形。两者含义并不相同。
如果是大病初愈而恢复健康,英文应为healthy,如果是具有健康的外形,英文为fit。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某某上面到底是on还是over,将来是in future还是in the future,船到底是boat 还是ship。此类不一而足。
汉语较英文准确者,最典型的应该是亲朋伦理关系的相关词汇,grandfather,无法判断到底是姥爷还是爷爷,这个与中国传统基于伦理学的哲学体系有关。
现在公认的最为精准的语言是法语,一种语言想要表达精准,必要的人称、量、性、格的变化,时态、语态等必不可少,英语中只有人称变化和数量变化,鲜有性和格的变化,格能想到的就是所属格了,性的概念在英文中完全没有,虽然在英文中,某些词确实可以表示阴阳属性,不过大部分是用在人名上,比如,最常听见的“灰姑娘”,英文名是cinderrella,这里cinder是指植物秸秆焚烧后所剩的灰,不是灰尘(dust),ella是一个阴性后缀,大多用在女孩名字上,cinderrella的本意是满身灰尘的女孩,大陆便将其翻译为灰姑娘,且被写入中学课本,广为流传了,在香港等地这个名字被直接音译为“仙度瑞拉”。现在国际奥委会的官方语言就是法语,主要就是源于其精准,奥运会解说时,先说一遍法语,再说一遍英语,最后才是本国语言。
汉语根本就没有时态、语态,也没有人称变化,现在的他、她、它的不同是新文化运动后才出现的,也没有量、性、格的概念。
(只是就事论事,我绝不是说汉语不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