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025579/8013c44ff4ee690a.jpg)
最近看了一些与教育学有关的纪录片和电影,比如纪录片《高考》、《上海,香港,芬兰学生对比》、《世界上最著名的学校》。
这些纪录片无一不揭露了中国教育现状的弊病,现行教育体制下学生的悲哀。在赤裸的现实面前,我总会有一种无力感,中国与外国的教育方式似乎有一道无法跨越的鸿沟,我们前面有经济基础,基本国情,教育传统等,我们无法做一根撬动它们的杠杆。
我不断的问自己,教育体制是可以改变的吗?我找不到答案。
不仅有无力感,也有无法释怀的委屈与遗憾,回想起我们的童年、青春,似乎只有考试和竞争留下的狼藉,我们都习惯于为了目的去做一件事。即使我们埋怨过,甚至反抗过,我们都要去服从这一游戏规则。
对于应试教育的利弊,我已不想说太多,作为一名仍在学习中的学生,我想我说出的见解大概是抱怨多于客观评价。
看完芬兰的教育,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思考,或者说是对在中国做教师的思考。
大部分的人,选择做老师原因,皆因为工作稳定,有寒暑假,个人生活有保障,没有人说,我热爱教书育人才去当老师。当教师成为权衡利弊下的选择,对于这份工作也就没有了期待和憧憬。曾经,我也因为这样的原因,说服自己接受这个职业,但是,我知道,我并不喜欢。
那么,教书育人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为什么我的内心会非常抵触?
因为我们都没有快乐的学习生活体验,老师代表着做不完的作业和考试,所以大部分人怎么会想做教师这份工作呢?在现行的体制下,做教师是把我们自己所经历的痛苦再强加于学生身上,这样的工作有什么意义。
从芬兰的纪录片里,我找到了答案。
对于学校教育,一所公立小学的校长说,他们不鼓励竞争,他认为学校的责任是帮学生发掘自己的专长与兴趣。评核,只是为了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路,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
在中国,学校教育把我们变成一样的人,目的是为了什么?
对于教师,芬兰有很多人都愿意去做老师,因为老师让他们感受了学习的快乐,芬兰的小朋友每天都开心的上学,开心的放学,为什么中国的小朋友不可以享受快乐的童年,他们只是赢在了起跑线,而输掉了学习的兴趣。
在芬兰的大学里,教育学是超过医生、法律等第一热门的专业,老师在芬兰是最好的专业之一,这与薪酬无关,只是因为教师有很大的教学自主,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可以对小朋友有很大的影响。他们认为,教师是一份可以让你发挥创意的工作,有很大的自由度,去决定如何完成自己的教学工作。
这是第一次有人告诉我,教师是一件创意性的工作。因为在中国,中小学教师要去传授课本规定的内容,备一样的课,布置一样的作业,教学目的是为了各种考试,所以必然做不到教学自主。
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内容,真的实现了教书育人的价值吗?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是从学生考试成绩来体现吗?除了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还有什么?我想,我不是讨厌教师这个职业,只是对这样的工作内容感到很失望罢了。
作为在这套规则下的生存者,我既受益于它的公平公正,又不得不遵守它的生存法则。那么,必须走到精英阶层才有选择的自由,既然不能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自己,才能逃离我所讨厌的生存现状,通往自由的空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