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芳华》怎能道尽世道与人心,变迁与苦难。
读完严歌苓的《芳华》,我想起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生际遇,能有几人得志。平凡人历经苦难仍旧平凡。好人岂止不得好报,更是不得好活。刘峰、田晓霞。我没有其他人那样的沉重和压抑的情绪,我只是明白:
关于善良
它一直都是这么地稀缺,稍微一点的善意都能让人感动好久。会被有些人放大,会被有些人珍藏,会被有些人遗忘。如今,善良已不是一种品格,而是一种选择。是可以做取舍的那种选择,而不是非如此不可。
还记得前段时间,张先生背包丢了,手机、电脑、iPad、银行卡都在里面。报案登记,没有进展。通过查找iPhone,定位到背包的大致位置,在家附近的工地上。让我们很感动和感激的是,工人们都非常地配合我们查找。两次在我们很靠近背包的时候,线索突然就断了。
快要放弃的时候,张先生接到一个陌生电话。说是包在他叔叔手上,叔叔因为害怕带着包回老家了。看到我们发的那些信息了,也说他叔叔的。在捡到的时候就应该还给人家,怎么能自己藏了起来。说是寄回来给我们,在外都是打工,不容易。
张先生打电话告诉我这一切的时候,心里觉得暖暖的。人家也要求意思一下,毕竟叔叔为此辞了工作。没有丝毫的责怪,只有满心的感谢。
为在这如今人人皆言凉薄的世道上,还有人在坚持正直和善良。
事后我和张先生说道,所有的都是得到,我们没有失去什么。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积善虽无人见,行善自有天知。行善之人,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福祸无门总在心。”
应该是这个道理。
关于生活
看完《芳华》我一直在想,刘峰、小曼这几人生活到最后,一辈子还是围着年轻时身边的这几人打转。为何刘峰的人生就不能有新的篇章。我想,生活应该是给了他这样的选择,但他都拒绝了。除了自己,他对谁都心重,重得执拗,重地固执到没有丝毫的退步空间、重到除了林丁丁谁都不能再是他的心上人、梦中人。
以前看小说我喜欢带入,但现在我喜欢脱离。
一个朋友教我的,稍稍脱离,便会难得地清醒。尝试之后发现,果真如此。
刘峰只是刘峰,《芳华》里的刘峰,七十年代的刘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刘峰,都不是现在的刘峰。小说很多的时候提供的是一种透视、剖析、反思、记录的视角。所有的经历都应当是对真正渴望的生活的指引。不要惧怕经历,更要拥有渴望。
关于时代
生活在时代里的人,去谈论时代,多少是有点无力、无稽、甚至是无知的。正如郝淑雯他们回头看他们的时代时说的那样“背叛的时代、真够操蛋、就连背叛都觉得满腔正义。“评论从来都是后来评说的,而今当下,只管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