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四)

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四)

作者: stayfitjune | 来源:发表于2019-05-12 07:58 被阅读0次

近期阅读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政治家的品格、中庸、正义和善的本质。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

1. 政治家是什么?政治家和官僚是一回事吗?政治家需要怎样的品格?

德国社会学家、政治学家马克斯·韦伯在《以政治为业》的演讲中谈到,政治家和官僚是有区别的,从事政治活动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靠政治而生存”,一种是“为政治而生存”,只有后者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对“为政治而生存”的政治家们而言,从政是听从使命的“召唤”(calling),是将政治作为“志业”。

因此,政治家和官僚的区别在于,官僚的首要职责是服从上司,严格遵守纪律,最重要的特点是“专业化”,抑制“个人化”,他们对工作本身没有好恶感,没有个人信念,或者说,他们必须克制,甚至消除个人的感情、立场与党派倾向,保持中立,做到不偏不倚,只对规则和指令负责,不用对政治大局和最终结果负责。而政治家不同,政治家从内心将政治视为他的生命,他不必依赖政治给他带来的收入,甚至有一定的“闲暇”,他们在所有问题上都有自己的立场,并矢志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立场。

在《新政治经济学讲义》中讲到,政治是贵族的事情,在没有贵族的国家,政治蜕变为宣传;当政治蜕变为宣传的时候,只有政客而没有政治家。基于观察把政治家的品格定义为正义感与仁慈感按照特定比例混合所得的那种气质。

这一特定比例就是亚里士多德在《尼科马各伦理学》和《政治学》里推崇的“中庸”——对任何行为的各种极端情形保持着足够远的距离,也就是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推崇的“合宜”——在每一情境内保持最恰当的举止、态度、情感。

汪丁丁预测,未来的中国社会,必是政治的。未来的中国政治,非有政治家而不能有公民生活的政治升华。未来中国的政治家的数量多寡及质量的优劣,取决于今天我们的孩子们的教养,取决于这些孩子们能否形成被称为“高贵比例”的正义感与仁慈感的恰当比例。

2.关于正义的争论(从哈佛正义课的讨论展开)

前几年很火的哈佛大学公开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主讲人是哈佛大学政治系教授桑德尔(Michael J. Sandel),他在第一堂课《谋杀背后的道德逻辑》讲述了“扳岔道”实验的例子。

实验是这样设计的:假设你前面站着一位壮汉,只有他的身躯可以挡住进入错误轨道的列车,从而挽救在轨道上施工的5名工人的生命,你会不会将他推入轨道?也就是为了救这5名工人而牺牲那一位壮汉?

从功利主义的理论看,应当将那一位壮汉推入轨道来挽救另外5名工人的生命,因为功利主义者认为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功利主义的计算公式里,仅构成一个数量单位,所以5个人的生命大于1个人的生命,因此牺牲一个人挽救5个人是符合正义的。

然而,从道德的意义上讲,无论怎样,将壮汉推入轨道的行为都是一种谋杀(故意造成他人的死亡,符合谋杀的法定要件)。怎么解释这种悖论呢?

实质正义和形式正义的区分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巴利的著作里有这样一个案例:假设你在划船,突然岸边起火,你看到两位女士被大火包围,而你的小船只能容纳一位女士。当你靠近岸边时,你发现其中一位女士正是你的妻子。巴利认为,依照功利主义的计算,两位女士无差异地各自构成一个生命单位,故而,公平的公式是,你在小船上掷一枚硬币,让命运决定你搭救哪一位女士。换句话说,功利主义者不能有爱。因为任何情感都是私人性的,是一种“歧视”。

形式正义强调人人平等,无差异的对待每一个人,就是韦伯描写的理想官僚,六亲不认;而实质正义是给每一个人应得的,与具体的情境有关

实质正义的实现要求太多的信息,即很大的信息基,最好是关于每一个人特定情境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信息基成本太高,以致无法实现。另一方面,形式正义的信息太少,完全忽视我们的感情。可用于正义的资源稀缺性和情感的私人性,这两方面的限制决定,正义既不能完全没有实质正义,也不能完全没有形式正义。

3.“善”是什么?“善”和“正义”是一回事吗?正义与善的核心困境是什么?

“善”,指事物的“好”的状态。柏拉图《理想国》,讨论“个人正义”,他认为正义是个体心灵在“和谐”状态(即“激情”和“野心”都在“理性”的治理下趋于“至善”)的性质,心灵和谐时的行为就是正义行为。又例如,亚里士多德谈到正义的时候,说它是这样一种美德,即位于“不及”和“过分”之间的“黄金中庸”。因此,在古希腊人的想象里,“善”与“正义”是同一的。因为,柏拉图理解的正义原本是灵魂的和谐状态。

然而,在现代社会,善与正义很可能冲突,取决于你如何界定你的正义。根据摩尔在《伦理学原理》里的著名论证,“善”总是具体事物的性质。我们说这件事情好,或那件事情好,可是我们说不出来一切好的事情的共通的性质,即“善”的定义。善不能被定义。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正义总是倾向于成为某种“原则”。一旦成为原则,它总难免要无差别地对待有着不同的善的事情。汪丁丁认为,这是善与正义的本质差别,也是二者的核心困境。

关于如何解决正义与善的核心困境这一问题,待下一篇读书笔记再作展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讲义》读书笔记(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syqa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