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一下,你就知道”
这是百度的广告语,生活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我确实是会百度一下,大多数情况下,我都能得到想要的答案。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信息共享的便利,让我觉得互联网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工具,世界因此而改变。
这样的便利,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我觉得是一种幸运。然而任何事情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充满机遇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风险。
在古代的时候,知识总量很小,获取渠道也非常狭窄,好像唯一的渠道就是读私塾,背经典,从四书五经中获取古人的智慧,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机会,所以大多数人之间很难拉开差距。然而在今天这个时代,信息获取如此便利,有些人善于利用这样的机会来提高自己,而有的人对此熟视无睹。从这个角度来看,信息爆炸和信息获取便利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让我们轻易获取到知识,也可以让人与人之间更迅速的拉开差距。
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每个人对这个海洋的态度都不同,每个人的吸收能力和吸收方法也不一样,所以每个人所构建的知识体系都是不一样的,我觉得人与人之间能力的差别,本质上就是知识体系的差别。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其实吸收方法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工具,掌握一种好的工具,能让知识体系的形成事半功倍。
关于如何构建个人的知识体系,我认为有四个步骤:
1.确定领域和方向
庄子曾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己。”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徒劳而已。
这段话同时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想着构建一个面面俱到的知识体系。即使在一个非常小的细分领域,其知识量也非常的庞大,人的生命和时间非常有限,即使用全部的精力,有可能都不能弄明白一个小的细分领域,所以妄想面面俱到根本就是在做白日梦。
举个简单的例子,拿”时间管理“这个领域,戴维艾伦就GTD时间管理系统写了很多书,弗朗西斯科·西里洛于1992年创立的一种相对于GTD更微观的时间管理方法——番茄钟工作法,关于这个方法,后来又有很多人专门写书来讨论这个方法。
因此,我们必须为自己确定一个领域和方向,不然我们无法跳出知识的汪洋,所有的体系构建不过是在蜻蜓点水,最后仍然是一片混沌。
对如何确定领域和方向,我认为有以下三个原则:
原则一:从兴趣出发;以前我相信坚持就能成功,其实不过是高估了人的意志力。实际上,对大多数人来讲,没有兴趣的坚持很难持续下去,而很多人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是因为兴趣所在。一件伟大的事情,开始靠的是坚持,后来靠的是兴趣。起码我是这么认为的,所以在选择领域和方向时,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会让自己有更大的可能坚持下去。
其实兴趣这个东西也是一件很难说清楚的东西,有的人知道自己的兴趣,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兴趣。那么不知道自己兴趣的话应该怎么办呢?没有太好的办法,可以试着找找自己的兴趣,如果找不到,那么就按照其他原则,先选择一个领域和方向吧,聊胜于无。
判断兴趣还有两个不是特别可靠的办法,方法一是看看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自己的投入度怎么样。做一件事情的投入度越高,这件事越可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我以前的时候,很喜欢踢足球,一旦投入到一场比赛中,我会忘记时间,踢足球这件事情能够让我轻易进入心流状态,我觉得这就应该是兴趣了。方法二就是看看这件事情如果不能给自己带来金钱等利益,那么自己还会不会去做这件事情?如果没有什么实际利益还愿意去做,那就说明这件事可能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说,我现在正在进行的写作,没有金钱利益我也乐意,这可能也说明这是兴趣所在。当然,这两个方法未必可靠,因为兴趣这个东西太主观化。
原则二:与工作相关;这个原则的意思就是所选择的领域和方向,尽量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关,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工作是我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我们的能力也往往需要在我们的工作中才能体现出来。同时,与工作相关可以让我们将知识体系及时到实践中进行检验,能够围绕我们的应用场景构建一套可以实战的知识体系,这比对空思维更有效果。
根据马哲的认识论观点,不用来指导实践的认识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不是真理。
原则三:宁专勿宽;其实在本部分已经阐述过这个观点,现在我想再从连接的角度来谈谈“专”的重要性。罗辑思维在一期节目里曾说过这样的话:“未来的社会,将是自由连接、丰富连接、聚合连接。社会协作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容易。”在这样一个社会中,对一个人来讲,有多少人愿意与其建立连接,不在于这个人知识有多广,而在于这个人知识有多专精。这就好比在一个足球队中,假如A队员在后卫、中场、前锋三个位置的表现分别为90、60、60,B队员在三个位置的表现均为85分,那么能上场比赛的肯定是A队员。有人说,如今木桶理论已经过时了,有多少人愿意与你合作,不在于你的短板是什么,而在于你的长板是什么。有短板不要紧,因为会有别人来弥补,但没有长板的话,就会像这个B足球队员那样,得不到上场的机会。
所以,要在一个领域深入的钻下去,这个社会不缺通才,需要的是专才。
2.进行输入
一旦确定了需要在哪个领域和方向上构建知识体系,那么接下来的事情就是给大脑大量的输入了,这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虽然输入的越多不代表输出的越多,但没有输入就肯定没有输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脑的输出也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首先是建立在大量输入的基础之上。
关于输入,我谈三个渠道:
一是系统化阅读;系统化的阅读主要是指读书,我觉得这个是基础。之所以说读书是系统化阅读,是因为一本书,它所讲的内容相对网文来说,是比较系统的。通常来讲,一本书少的也有十几万字,作者在写一本书的过程中,我觉得大多不是为了凑字数而写这么多字的,而是因为这个内容以及围绕它的相关内容需要这么多字。我觉得阅读一本书,就是一次与作者的思想交流,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思考的精华部分凝结成语言,用著作表达出来,我们如今来阅读这本书,就是在了解作者的思想。
我认为读书是最有效的方式,由于生活圈子所限,我们在生活中是很难遇到高人指点的,但是书可以弥补这个遗憾。在如今这个时代,获取一本书是如此的方便,只要某位高人曾经写过书,那么我买一本他写的书,其实就是把他请过来指点我。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想在心理学领域构建知识体系,那么关于心理学的一些基础著作和经典著作就是必读的,比方说《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应该是每个想研究心理学都应该必读的一本书。
有人觉得一些经典著作比较枯燥,读起来晦涩难懂,不感兴趣。其实枯燥是大脑欺骗自己的一个词语,这个词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读不懂,如果读懂了就不会觉得枯燥。之所以读不懂,是因为大脑不具备解构这本书的知识基础,没有能力驾驭这本书。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因为驾驭不了,所以以枯燥为借口不愿意读,因为不愿意读,所以掌握不了解构的基础知识,因为没有解构所需的知识基础,所以觉得枯燥,不愿意读。如果陷入这样的循环,那么永远不可能在这个领域有所突破。
而要想在某个领域做到专精,该领域的经典著作和大部头著作是必须要去突破的,实际上一旦突破了,就会发现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枯燥。什么时候能读懂了,就是在与作者的水平接近,什么时候能够自己写出一样的作品,那就是与作者水平更加接近。
二是网络碎片化阅读;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低头族越来越多,人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似乎不刷手机就不舒服,于是碎片化阅读这个词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有个空,打开手机浏览下新闻、看看知乎、关注下八卦、刷刷微信公号,这就是碎片化阅读。有人认为碎片化阅读有很多危害,但归纳起来,主要还是认为碎片化阅读难以形成体系。我觉得这点很好理解,之所以称其为碎片,就是因为其太散、太小。
我认为碎片化阅读有弊也有利,利用的好,它是系统化阅读的有效补充。如果将知识体系比喻为一棵大树,那么系统化阅读就是搭建这个大树的框架,而碎片化阅读是补充这个大树的枝叶。
如果没有搭建好大树的框架,那么碎片化阅读所获取的知识将无处嫁接和安放,那么效果就是不理想的。但如果在搭建好框架的基础上,又能将碎片化阅读所获取的知识安放到合适的位置,那么这样的知识体系大树将枝繁叶茂。
三是生活阅历;“世事洞明皆学问 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出自《红楼梦》第五回中的一副对联,曹雪芹把它装裱在了王熙凤的“办公室”里,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评价。王熙凤读书不多,然而她凭借对生活得观察,形成了精明的头脑,圆滑的手段,泼辣凌厉的个性,开阔的眼界,将贾府事务处理的井井有条。其实生活阅历也是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现代社会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
限于篇幅,本文先讨论步骤一和二,步骤三四放在下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