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来称赞他了。”
讲这一章之前先说一个故事,传说周王朝早期的先祖古公亶(dàn)父,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历,他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盛德,想传位给季历。
古时候即位按长幼的规矩,老大和老二在继承的序位上更优先,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后,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在古代,剪掉自己的头发,在身上刺青,就表示他决定成为一个野蛮人,也就是说自己放弃继承权,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
孔子说“三以天下让”,就是泰伯和仲雍曾经有三次当王的机会,但他们三次都推辞了,所以孔子很感慨,泰伯的德行真是高尚到了极致,才愿意三次将天下让给别人。
“民无得而称焉”在《论语》中多次出现,大意就是老百姓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描述,有时候好到没办法形容,有时候是坏到没办法形容,此处指泰伯的这种高尚行为,老百姓不知道用言语如何称赞了。
这一章里的“让”字很重要,因为礼的核心就是让。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懂得礼让、协作和团结。动物生存就是靠争抢。动物在进食时,谁能不顾一切冲到最前面,谁力气最大,谁就可以吃到更多的食物。我们从动物进化到人类,慢慢的有了族群的概念。
一般的,彰显个性会导致野蛮,人类要发展必须要进化出道德的东西,因为道德一方面会约束个性的发展,一方面道德会极大的促进族群的繁荣,他规范了争抢的局面,最终才能形成文化,形成统一以及团结的力量。后来有了国家,在道德的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底线,就是法律,法律告诉我们道德的底线在哪里,如果有人越过底线,国家权力就会强制通过法来约束人的个性。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礼让不是妥协,更不是失去自我,不是无原则的放弃权益,尤其是在孔子的时代,礼让是让社会良好运转的重要方式,所以他对泰伯的“三以天下让”才如此称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