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首页投稿读书
《红楼梦》不醒,“石头情”难平——读周汝昌的《梦解红楼》

《红楼梦》不醒,“石头情”难平——读周汝昌的《梦解红楼》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23-08-03 16:32 被阅读0次

梦解红楼日月长,奇情异彩细参商。零笺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怀一瓣香。——周汝昌

《梦解红楼》是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周汝昌先生研究《红楼梦》的文章的结集。一部近400页、围绕《红楼梦》相关话题展开的研究、近80篇文章汇编在一起的书,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焚膏继晷、穷经皓首精耕《红楼梦》结出的丰硕成果。

按照张爱玲的“人生三遗憾”观点,前两个是对实体进行感觉的角度评价的——鲥鱼无刺、海棠不香,而“红楼未完”,更关注的是意蕴情思方面的。而从曹公创作80回本的奇书《红楼梦》到高鹗程伟元120回本的伪作《红楼梦》,围绕“红楼世界”的话题讨论从没有真正“销声匿迹”过。也正是这种“人声鼎沸”的争论,才有了三大显学之一的“红学研究”的热闹与繁盛。随着时间的流逝,放没有式微的趋势,反而变得更加多元。

曹公创作的《红楼梦》已经是静态的存在,至于其中的命意和因寄所托,曹公自己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最好的解释。而后来者围绕这部“生活的百科全书”展开的讨论除了从原著中(有的甚至连原著都没有见到)抽取一些自认为有话可说的地方,进行带有鲜明个体色彩的“索引、考据、评论、探佚”,更多带有“一厢情愿”的臆测。

从作品的本身来看,《红楼梦》(不管是曹公的原著,还是高程的伪作)是一部小说,而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学属性,决定了我们对其观照时,不应该用原汁原味的生活视角进行,而应该把小说的虚构性放在首要的位置。既然是虚构,那么就需要用旁观者欣赏的眼光审视,而不应该把它视为人情社会的原貌和原味。惟其如此,才能真正从中汲取阅读的养分,获得愉悦身心的阅读体验。如果非要生拉硬拽把作品与现实生活进行无缝对接,这种愚人的妄为只会消解“文学即人学”的文化意义。就是说,以第三种视角把自己沉潜在作品之中,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惊喜。

不过,面对被世人奉上“开讲不谈红楼梦,说尽诗书亦枉然”尊位的《红楼梦》的畅谈评论,由于存在原著和伪作的版本差异,所以即使话题的指向都是“红楼世界”,但是也会有不一样的兴味。曹公为自己的作品定位是“大旨谈情”,此中之情不是狭隘的“儿女私情”,而是带有普世性的生命关怀;而高程的伪作却附加上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社会政治教化的价值。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对“小说”本身品读,如果不加甄别,也会出现被带偏的可能。另外,对普通读者而言,他们是很难读到曹公的原著的,现行市面上装帧精美、版本众多的《红楼梦》可以说是高程本一家独大的一统天下。这样,他们要真正识得曹公在“红楼世界”的因寄所托是很难的。但是,获得真知是读者所追求的境界,假知识、伪知识尽管能够博得一时之乐,但是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在这种无法改变现实的情境下,在探求真知强大心理的驱动下,找寻针对原著展开研究得出的结论的刊物是弥补这一遗憾的有效手段。

周汝昌先生的《梦解红楼》一书是满足读者求真需要的一本好书。说它是“好书”,不是指它的外在形式,而是指它的丰富内容。通览周先生的这部结集中的文章,其关涉的内容不是以高程的伪作为探讨的本源,而是以曹公80回本的原著为研究的对象。这样,借助周先生的这本书,读者不仅能够了解曹公在自己垒筑的“红楼世界”里真正的情感投向和价值设定,而且还能够了解曹公创作这部奇书的前世今生。正如周先生在作品的前言中所言:“《红楼梦》文笔奇妙,需要‘奇文共欣赏’,须有‘每有会心便索然忘食之乐’,方是读《红》的真正享受处。因此,我也喜欢写这种文章,以为更适于遣怀抒感,更便于与读者沟通交流,共得其乐。”从浅近的语言中,我们分明能够感受到先生汇编这部书的良苦用心。

当然,要真正识得先生苦心孤诣的作品的真味,还需要走进作品的内部,通过一篇篇文章探究问题的视角组合成的多棱镜,以窥得曹公《红楼梦》原著的真滋味。从周先生的文章中可以知晓,他与《红楼梦》的结缘不是自然的,而是一种机缘巧合。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缘多少带有梦幻的色彩。在《我与<红楼>的夙缘》一文中,周先生回忆了自己与《红楼梦》相识、相知、相爱,最终决定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它的过程。以周先生在文中的说法,他“与《红楼》的夙缘,始于家庭母教与手足之情,但更始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极深至厚的培育灌溉”。始于家庭,源于母亲耳濡目染的影响,辅之以兄弟情谊的浸润,再加上求学时生活和成长的独特而宽松的治学环境,当这些因素叠合在一起,就在周先生的内心深处埋下一颗把毕生精力奉献给《红楼梦》的种子。很显然,没有这些机缘的投注,周先生在“红楼世界”精耕细作所收获的累累硕果可能就会呈现出别样的风采。

良好的启蒙,孜孜以求的精耕,方有了“红楼世界”百花齐放的争奇斗艳。对读者来说,面对周先生的这本《梦解红楼》,品读时唯有本于原著深究得出的真知灼见,才能真正解译出曹公“红楼世界”的真性情、真精神。当然,周先生为什么冠书名以“梦解”二字,我想,只有真正走进这本书的内部,在字里行间徜徉时,才能“识得其中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梦》不醒,“石头情”难平——读周汝昌的《梦解红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bm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