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孩子们顺其自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培养热爱美好的事物、独立思考、心智诚实三种最基本的美德。这样他们才会尊重自己的兴趣,做出出于本心的判断。这样,他们才不会被知识上的附庸风雅之辈和政治无赖所愚弄。他们将学会如何活在当下,同时超然于这个充斥着骂名、谎言和愚蠢的时代。—雅克.莫诺
江苏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彭说,“教育不需要多少改革,只要把所认定的常识坚持做下去就可以了。”
我特别同意这句话。从1993年工作至今,无论教育还是学科教学,几乎年年要折腾,每个地方每个学校都在改革,看起来百花齐放,如火如荼,其实万变不离其宗。或者是穿新鞋走老路。多数时候都是换汤不换药,为了政绩而搞。老师需要安安静静、安安心心地用心对待学生用心对待课程就行了。现在我们提倡核心素养,过去提倡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际上教育的核心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更为准确和丰富了。教书近三十年,平均十年一次大的改革(课标)。在我看来,不要太多的名堂,专心研究学生和教法,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就好。
建国至今我国经历了八次的教育改革。每一次的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需求和教育侧重点的变化。实际上,从古代孔子时代我们的教育就比较注重“人的发展”,尤其是品德的修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然而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国家急需有文化的人,于是,重点来了:大力解决识字问题,能够读书认字懂得技术就是目标。即知识和技能是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接着上山下乡,像贫下中农学习,大干农业现代化成了主要教育内容。文革后,一切归于正常,恢复高考,丢弃的知识被重新拾起,回归之前的目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对理科的崇拜到了一个极点。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开始冲击计划经济,出现制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无数不学无术之人凭着胆量和机遇发财致富,老老实实的技术人员下岗再次沦为贫民,教育一度又迷失了方向。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国家制定教学大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文科开始受重视,英语的工具性凸显,提倡听说读写。2000年提出素质教育,制定《课程标准》2011年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实验稿)》,英语教学要凸显其人文性。2017年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标准,从此代替素质教育,2019年,新的《国家课程标准》发行。英语核心素养包涵四个方面的内容: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社会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