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嫁”与耀瓷终不悔

“嫁”与耀瓷终不悔

作者: 林夕寒super | 来源:发表于2018-05-17 17:04 被阅读0次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彩红

文/图 贾梦寒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华夏瓷窑,星罗棋布,铜川耀州窑以其独具特色的剔花、刻花和印花工艺,成为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

千年工艺,代代相传,2018年3月13日,我们专程去铜川耀华瓷业有限公司采访非物质文化遗产“耀州窑烧制技艺”传承人,陕西铜川市耀华瓷业副总经理、产品研发部经理王彩红。

王彩红与她的作品

父女相传 “嫁给”耀瓷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耀州窑传统技艺中断,几乎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而王彩红却在此时与耀州窑结下不解之缘。

王彩红的父亲转业进入富平庄里陶瓷厂工作,每到寒暑假的时候她就跟着父亲住在厂里,受父亲影响与环境的熏陶,自幼就对漆水河畔的古瓷残片有着浓厚的兴趣。小学二年级开始,她就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画画,学着描摹瓷片上的纹饰,在瓷片上作画。观察、临摹瓷器图样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她积累了坚实的基础,1988年,父亲调往铜川市矿务局华美陶瓷厂,她高中毕业之后也进入铜川市矿务局华美陶瓷厂与父亲一起工作。

进厂第一天,17岁的王彩红就以自己的作品获得老师傅们的赞许。“吕桂香老师负责每一件作品的定稿,因为我有画画功底,2个月后,她就允许我自己设计纹饰,自由发挥创作。”王彩红自豪地说。当时厂里主要生产黑釉剔花瓷,在“马蹄窑”烧制,每窑能出六七百件瓷器,每次出窑都被一抢而空,其中她的作品大约三四十件。

这一干就是10年。

10年里,她在传统纹样的基础上创新,将绘画技艺融入传统制瓷工艺中。1998年,父亲成立铜川耀华瓷业有限公司,王彩红决定与父亲并肩作战。她将人物、山水、动物、花鸟等各种纹饰运用到剔花之中,从而丰富了传统缠枝的黑釉剔花的纹样。“当时,有两个经销商,每次都守在窑口等着抢货,最后我们商量给他俩一人一半才相安无事。”说到此,她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在许许多多个“王彩红”的不懈努力下,耀州窑传统技艺得到恢复与发展,先后生产出了耀州青瓷、黑釉及剔花瓷、白釉及剔花瓷、兰花瓷、铁锈花瓷、花釉等六大系列陶瓷。

耀州窑的纹饰也丰富多彩,有动物、人物、花卉和各种几何图案。单是动物就有龙、凤、狮、马、羊、狗、鹅、鱼、鸳鸯等十几种,且神态各异,大小不一,即便是同一种元素,又随着器型变化而变化,意趣迥异。

既有继承 又有创新

铜川耀华瓷业有限公司厂房里的置物架上摆满了各种瓷手工艺品的模型与泥胚,中间一张大桌子上摆放着各种配件和制瓷工具,工人们正娴熟地整理刚做好的胚子。

成型的瓷器泥胚 成型的瓷器泥胚

“自瓷器厂开办以来,有很多人来跟我学手艺,但是大部分没坚持几个月就走了,我带出来的徒弟只有两个。”王彩红有些感慨,对学徒,王彩红倾尽其所传承的陶瓷制作工艺,未曾有所保留,但这个工作仅靠喜欢是不行的,许多人耐不住这份寂寞,尤其是对于男孩来说,每天在瓷器上刻刻画画,很多人觉得赚不到钱,也不是那么体面,其实这也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共同担忧。

当路过一排壶盖与壶身设计制作为一体,无法打开壶盖的瓷器跟前时,王彩红向我介绍了“倒流壶”的相关知识。以前就听说这种神秘的壶中藏有“暗道机关”,如今这个被称为国宝的倒流壶,作为铜川市的荣誉象征,永远镶嵌在了这块土地上。

类似获奖作品还有百鸟瓶、花浮雕橄榄飞天瓶、婴戏葡萄纹罐、牡丹美人瓶等,这扎实的功底就是她在铜川矿务局艺术陶瓷厂任美工时,边做边学边领悟沉淀下来的。

耀州窑传统陶瓷的制作在各方面都要求严格,她逐步掌握了制瓷的多道工序,从原材料的拣选,到陶瓷手工拉坯成型、印坯成型、泥条盘筑成型,再到传统陶瓷的绘画技法,剔刻花技法、陶瓷模具的制作与陶瓷烧制方法等都全部掌握。

练泥、拉坯、印坯、修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等一系列工序都需要手工完成,一件成品的烧制需要经过70余道工序,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她的心血之作。她在继承传统陶瓷技艺中不断实践,勇于创新,在瓷器原型的基础上巧妙地融入自己想象的各种图案加以创作,成为掌握全部技能的特殊人才。

2000年,王彩红大胆地研制出新的釉色——朦胧瓷,后改名为青釉墨彩瓷,使耀州瓷釉色不再单一,质朴中透着灵动。说起青釉墨彩瓷,她言语之间满是欣喜:“1998年6月的一天早上,我和父亲打开窑门的时候看到很多瓷器产品上布满黑点,沮丧之时,父亲突然指着一片比较大的黑点问我漂不漂亮,我看到那个黑色斑点周围散发着红晕,就像很多星星点点汇聚成的黑褐色冰花,单独看非常美,那时我就在想,如果可以把它变幻成一幅画用作瓷器纹饰岂不是更漂亮。我们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验,在2000年,终于研制出了青釉墨彩瓷”。

青釉墨彩瓷能够表现中国水墨画的浓、淡、干、湿、焦等几种手法,当时有很多行业内人士并不认可这种新型的纹饰是耀州瓷,但没想到一入市场非常受欢迎。据王彩红讲,因为泥料的问题,青釉墨彩瓷曾断烧了5年,期间,非常喜欢青釉墨彩瓷的耀州博物馆的左振西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彩红呀,你这个青釉墨彩瓷可千万要延续下去啊。”如今,大批客户着急要货,却一直都是无货的状态,“好在2017年底,青釉墨彩瓷泥料已经稳固,现在已经开始逐渐恢复生产了。”她欣慰地说。

瓷窑为家 瓷器为伴

技法经过训练都可以学会,但是人的审美和对器物的理解,以及自身的认知水平往往更能决定一件器物的气质。今年已经45岁的王彩红,依旧喜欢画画,痴迷雕刻。她将画画的艺术完美融合在瓷器中,以此丰富耀州青瓷的品种,提升耀州瓷的整体艺术水平,同时也改变了耀州青瓷纹饰表达面窄的弊端,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以刀作画,不同于笔,刀过必留痕,不能修改,刀法的轻重,粗细,直斜等都十分讲究。运刀的转折、顿挫、凹凸、起伏都需恰到好处,刀法既要细微谨慎,又不能死板匠气;既要潇洒写意,又不能无章无法。运刀之时,屏息静气,神思集中,一丝不苟,才能一气呵成,刀过生辉。”王彩红说,雕刻的每一刀靠的都是经年累月练出来的手感,因为一旦出错便无法弥补。

她一直觉得耀州瓷纹饰单一,无法表现她的情感,所以一直在思考着怎样能把更美的纹饰运用到耀州瓷中去。经过查阅大量资料,走访各地的窑口,2004年底,在耀州瓷刻花的基础上加入了木雕、石雕、玉雕与漆雕等多种姊妹工艺,研制出了干刻浮雕,后改名为剔花浮雕。剔花浮雕可以在瓷器上表现所有的纹饰技艺。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和学习,结合宋代陶范的雕刻技法,她独创的这种刀锋犀利,线条洒脱柔美的青瓷剔花浮雕技法,在耀州窑传统陶瓷制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她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父亲分不开,她说:“父亲今年72岁,在陶瓷行业干了一辈子,他的审美观特别好,我的作品布局只要有一丁点的瑕疵他都能一眼看出来。”现在的她在父亲的支持帮助与严格要求下已经成长为一名经验丰富的传统陶瓷艺术传人,为耀州青瓷的全面传承与创新闯出了一条新路,更为耀瓷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王彩红为顾客介绍耀州瓷

低调实干的王彩红微信个性签名中写着:永无止境,一直在学习当中。她说,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希望以后世人再说起耀州瓷,不再说宋代是顶峰,而是她所在的时期是最好的。她的作品从2005年开始连续4年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手工艺精品展“百花杯”精品奖金奖;连续4年获得金凤凰奖金奖,共获得国家级金奖20余次,8项外观设计专利。

午后临别之时,阳光洒金,想起她说的那句“第一次握起刻花刀,便不知何时可以放下。”一个娇柔的女子,就这样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时光,且一守就是30年。她坚持在毫厘之间一雕一琢,矢志不移地弘扬耀州陶瓷宝贵的传统技艺,她的那双因握刀雕刻而略显粗糙的手,顿时泛生岁月的沧桑之美。

相关文章

  • “嫁”与耀瓷终不悔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彩红 文/图 贾梦寒 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 中国是“陶瓷的...

  • 爱不该爱的人

    嫁应嫁的人 嫁不了此生不悔,就嫁宠我永远

  • 教师节快乐

    耀我中华誉满天, 万达腾空冲云霄。 鬓染双颊终不悔, 感恩一路师光照!

  • 终不悔

    世人都说我是个好将军。 那是一个边境动乱的年代,那是一个一不留神就会丧命的年代。 我姓郑,字仲卿。 自我记事起,母...

  • 终不悔

    大风过后浪淘尽 千古风流何处觅 只缘千里来相会 风干肠断尽一回 把酒言欢何时归? 问我王朝鼎盛时 何须舞墨弄清影 ...

  • 终不悔

    清明是一个回家的节日,在外的人难得回家,平常天南地北相隔的人,因为都回家了所以距离上又变得近了。 去年...

  • 终不悔

    看图作诗,天使点赞 耶殊陀尼诗社[https://www.jianshu.com/u/b24f79decedb] ...

  • 大润发华东地区全线上架喜嫁瓷,家门口的骨瓷来了

    2019年喜嫁瓷与大润发签署战略合作 华东地区大润发上架喜嫁瓷产品 进入零售超市是喜嫁瓷继上海五角场合生汇 首家实...

  • 2018-12-26

    痴迷丹青终不悔 ...

  • 衣带

    渐宽,终不悔。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嫁”与耀瓷终不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fi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