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要去新区小学听何大师的课了,似乎每天都忙,周末特意把自己圈起来,继续上篇何大师的话题。
上次讲到何老师的课堂。现在接着讲他的朋友。在我们晋安区,何老师有一位铁杆追随者潘老师。潘老师是低年段教研员,无论何时何地何场面,潘老师一站起发言,如大山般沉稳,似风铃般悦耳。在我们晋安区,那也是一面小语届的“旗帜”。这面旗帜却也几十年矢志不渝地追随、仰慕何老师。潘老师因着教研员的平台,凭借她灵巧的表达,可太有机会传播“800年才出一位何老师”了。但听说私底下,何大师也每每向潘老师收集“观后感” 。潘老师也不客气给何大师拉回一点,也算给他“拨乱反正”一下。从何老师的只言片语,我们能感受到何老师的朋友圈,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师,这当然是了——人以群分。人说,你的水平、视界来自于与你走得最近的五位同伴的中值。
听名师课的“不良”后果。 名师的课,是诗和远方,是人生若如初见的恋爱感觉。何老师的课,学生上的兴趣盎然,听课的老师也不时妙笑盈盈。听完名师的课,普通老师普遍的反应是:“课更不懂得上了”。尤其是女名师或准女名师的课此感更甚!是呀,课,好看极了!这好看———来自于观摩课时年段最好的班级,来自于师生的“美好初见”,来自于聪明的执教者个人和团队的聪明才智,加上反复N遍的修改、试上、修改的结果。这三个原因,使得观摩课有太美太强的设计感、有太诗情画意,太天衣无缝的起承转合。学生的表现也如此的铿锵有力。与其他女名师或准女名师相比,我更爱听男名师的课。何大师的课受欢迎程度是不是不亚于江浙两位王大师了?!福州、福建的自豪啊!男性大师的课,更澎湃大气,更一气呵成,少了些精致的“作”和“秀”。何大师的课,模块建构之大气,发散性思维引领之广深,顺学而导之敏锐幽默,听的人或热血沸腾或开怀大笑,但回家后在繁忙的事务中还是回归自己原来的教学模式。但如果在不远处有大师的课,我还是爱听,相信很多老师亦是如此。
普通老师的常态课,师生审美疲劳些了,备课时间有限些了,我们更多是无法企及自己的课如此“好看”,就追求“好用”得了。我们没有名师课的诸多因素奠基,如果还是以老师“讲为中心”,必然学生听得疲塌!聪明的老师会做课堂比重挪移,从“讲为中心”转为“习为中心”,在各版块教学中有机穿插有效的习说、习读、习背、习练(字和题),特别是动笔写的机会,可以有效转化一直听老师和个别发言专业户不见得说得多好,多清晰的听觉疲劳。老师把配套的作业提早备课了,穿插在课堂模块中去做练习。这样,课堂上完成的配套作业,无论写字还是正确率,质量会提升,还减轻了课业负担。我记得教研员潘老师当初在鼓山中心校当语文老师时,总是喜欢把配套作业和作文放班级完成。她说,回家写的作业质量不行。但我们老师,总是习惯于满堂灌,总是觉得作业少布置心头不放心不合算。每科老师都这样想,小学生课堂疲倦,课业负担过重就成了普遍问题了。
普通老师能在自己几十年的职业生涯,深耕于自己的常态课的有效和轻松,也是了不起的!我们无需妄自菲薄也不用太仰望名师。但名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已经够优秀了,但仍然在不断学习和创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