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须前行。我无法前行, 我将前行。如果必须坠落,就让我坠落,我会成为的那个人一定会接住我。
01
今天出门的时候,正赶上十点。绿灯亮起,没有车辆前行,汽笛长鸣。
听着那一直不断的鸣笛声,伤感油然而生。想起了那些逝去的亲人,想起今年有太多的悲伤故事。
今天的话题有点沉重,也是我一直不敢,不愿意触碰的话题,但是《另一种选择》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新的东西,让我决定不再去回避。
我觉得有句话说的很对: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它在没有到来时就已经摧毁了你全部的生活。
这句话用来形容这几年的我挺恰当的。
自从2015年,大舅舅意外去世后,我们整个大家庭都被悲痛、遗憾笼罩着。
2015年的那个夏天,至今想起来都觉得可怕。
我自己也变得敏感,忧郁。
我甚至在刚开始的时候不敢让自己快乐,看着那些比我更悲痛的亲人们,我如何还能快乐。
时间,正让我们慢慢地复原,但也让我对失去更加的恐惧。
悲痛的阴影一直挥之不去,它没有让我变得更坚强,反而变得更脆弱。
所以,当我读到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另一种选择》后,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每一个需要的时刻,总有那么一本书为我点起一盏温暖的灯,带我走出暗黑的深谷。
在《另一种选择》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我喜欢谢丽尔的真挚和坦白,以及她透彻的分析和讲述。
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我写一篇文字和更多的人分享。
谢丽尔说,她永远都不可能从戴夫的逝去中走出来。
在书中,她告诉我们,即使永远无法走出,她依然可以重拾快乐,再次爱,再次欢笑。
读《另一种选择》,做了好多读书笔记,挑了触动较大的几个和大家分享。
02
在刚失去丈夫戴夫的时候,谢丽尔感觉自己完全被空虚包围着,自己无处可逃,痛苦像深深的迷雾,每分每秒都包围着她,她无法相信,没有戴夫的世界还会继续运转。
她说,她的余生就这样开始了,即使她完全没有做好准备。
但是谢丽尔真的是一个拥有强大复原力的人,她不仅从不幸中恢复,而且获得了成长。
当然,没有人会选择以这种方式成长,如果可以用我们后来的所得换回我们所失去的,我们定是不假思索,归还这份成长,但是事情发生了,我们无从选择。
正如艾伦·洛克这样描写他的瘫痪:我不会说这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种说法会让人起一身鸡皮疙瘩。它不是福,它是不折不扣的祸。但是,有失必有得。在某些时候,我并不确定所得小于不可避免的损失,还是大于这个损失。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经历困境。有时,我们能预见困境的到来;有时,我们则会遭遇当头棒喝——它可能是亲人的突然离世,也可能是令人撕心裂肺的感情破裂,或是梦想未能实现的极度失落。
问题在于,在这些事情发生之后的下一步,我们该怎么做?
当生活给你当头一棒,让你坠入悲伤之海时,你能做的就是奋力游向水面,重新呼吸。
当我们用各种不同的方式面对或处理消极事件时,也播下了复原力的种子。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 Martin Seligman )花了数十年研究人们如何应对挫折,结果发现有三个认知因素会阻碍复原力:
(1)个人化:认为坏事的发生都是自己的错;
(2)普遍性:认为消极事件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3)持久性:认为事件的残余效应将永远存在。
但是,已有数百项研究表明,无论孩童还是成人,只要他们意识到陷入困境并不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错,困境也不会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不会如影随形般相伴一生,那么他们就会更快地复原。
同时,你也要知道,你所爱的人离你而去后,你会继续深深地爱着他们。虽然你不能再拥抱他们或是和他们交谈,你甚至开始和别人约会或爱上别人,但你依然会深爱着故去的人。
03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候,身边的亲人、朋友或是同事遇到悲痛的事情时,你不知道怎么去安慰他,甚至不知道应不应该在他面前提起那件令他悲伤的事情。
不知道怎么做,怕说错话、怕越界、做错了反而碰触别人的伤疤、怕让对方更加悲痛,因此,我们有些时候竟选择沉默。
我们知道,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把对方放在心上,而是因为我们怕让他沮丧。
人们避免谈论令人悲伤的话题是如此普遍,以至于这种情形甚至都被安上了一个名字。
数十年前,心理学家用「缄默效应」定义人们避免谈论坏消息的情形。
例如,医生会在告知患者检查结果不乐观时踌躇不已,而管理者总是拖到最后一刻才告诉下属被解雇的消息。
但是,保持沉默,常常会加深家人、朋友以及同事间的隔阂,即使是在一般情况下,保留自己的想法也会让他人感到不舒服。
我们要知道,即使是那些经历过最痛苦的不幸的人,也有倾诉的欲望。
回避感受并不是在保护他人的感受。
所以,当你以后,想安慰身边的人,却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他的行为中获得密钥,并表示理解,如果能主动为他做点什么更好。
你也可以告诉他: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边。你想谈的时候,就来找我,我都在这里。现在、以后,甚至是午夜,无论何时,只要能帮到你,我做什么都行。
你对他的问候和关心要从「你过得怎么样」变成「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我想,这样对方会更愿意和你聊聊。
当我们自己正在经历悲伤的事情时,你也要把自己的想法坦然地说出来,学着不要去隐藏自己的情感。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公开谈论自己的不幸,每个人都有选择在何时、在何地表达情感的权利。
然而,有力的证据表明,对所经历的悲剧事件敞开心扉,有助于提升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以及生理健康水平。
04
处于痛苦中时,我们都需要有一个「按钮」。
通过一个关于压力的经典实验来具体说明一下「按钮」是什么,以及其的重要性。
在关于压力的经典实验里,受试者会按要求执行一些需要专注的任务,比如智力游戏。
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会时不时突然响起令人不悦的巨大噪声。此时受试者开始流汗,心跳加剧,血压飙升。他们挣扎着集中精力,却出了错。许多人会变得心烦意乱,以至于放弃任务。
为了寻找可以减轻焦虑的方法,研究者给其中一些受试者提供了逃离的机会——如果噪声变得让人心烦,受试者可以按下一个按钮,以停止噪声。
果然,按钮让受试者变得更平静,出的错少了,愤怒程度也降低了。
这种结果并不令人惊讶,但事实是:没有一个受试者真的按下了按钮。
噪声的消失并不是令受试者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知道自己掌控着令噪声消失的按钮才是真正原因。按钮的存在,让受试者有了掌控感,也提高了他们忍受压力的能力。
希望我们可以做别人悲伤、绝望时的「按钮」,在自己陷入困境时亦可找到一个可以按下去的「按钮」。
05
你是不是也会因为生活中自己处理不得当的事情、做错的事情而自责,懊恼,悔恨,你觉得自己陷入了自我困顿的深渊,你不肯原谅自己,不肯与自己和解。
这时,我希望你能学会自我同情。
心理学家克里斯汀·聂夫认为,自我同情就是将给予朋友的那份善意给予自己,自我同情让我们带着关心和理解去处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一味自责和羞愧。
自我同情并不意味着对过去责任的逃避和解脱,自我同情要我们确信,我们不应把自己打击得那么狠,以致破坏了未来。
自我同情让我们意识到,做了坏事并不一定代表自己就成了坏人。
那么如何去学习自我同情?
学习自我同情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是写作。
把感受变成语言,能帮助我们度过并克服悲剧带来的负面影响。
写日记能够帮助我们处理那些排山倒海、势不可当的情绪,以及太多太多的懊悔。
此外,写日记还会带来更高的淋巴细胞数、更好的肝脏功能、更强的抗体反应。
即使只是偶尔写上几分钟日记,也能让人产生变化。
彭尼贝克告诉我们,「你不必写上你的整个人生,当你觉得需要写的时候就去写,不想写了就停止。」
对于不喜欢写作的人来说,可以对着录音机讲述故事,有同样的效果。
我们都希望别人快乐,但是允许自己快乐,认识到克服内疚感,寻求快乐并没有什么错,就是战胜了绝望。
让自己开心是一种对自己的慈悲,就像我们犯错时也应该善待自己一样。
希望我们都能对自己好点。
最后,如果你想要了解更过关于复原力的故事,推荐给你一个网站,「OptionB.Org 」,在那里有许多面对人生挑战的人以及关于他们的故事。
[END] BY——期昀
关于谢丽尔,也许你还想看:
喜欢期昀的文字去微信公众号关注期昀哦,不关注也行「bu xing !」。在那里还可以听到期昀为你朗读的诗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