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是一份浓浓的乡愁。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处根深蒂固的记忆,那就是故乡。在我的故乡,有很多乡村饭店,都是当地农民开的。那里的菜品用料实惠,味道清香可口,而且价格公道。这类饭店里的美食始终保存着本地人的乡土情怀和人文特色。但这些饭店一般设备简陋,临时建设在村与村之间的乡间路上,有的饭店的屋后还是麦田或者原野,所以我戏称作它为“乡野饭店”。
乡野饭店,不同于城市里的饭店,它一般座落乡道上,甚至有的乡间小路旁也有这类饭店。这类饭店没有华丽的服务员,也没有高档的环境,那里的牛肉、羊肉、猪肉和鲜蔬菜都是当地的生产的,新鲜而有营养。进入饭店吃饭,没有菜单,也没有点菜员,想吃什么只要跟厨师说一下,美味佳肴一会儿就端上来了。每道菜的颜色虽然不太好看,但吃起来总有一股清新的农家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这不仅仅是一顿饭,更是一次沉浸在乡土记忆中的文化之旅。
乡野饭店的服务非常贴心,店主还会根据客人的口味和偏好烹制出最合适的菜品。如果你点一个地锅鸡,可以满足五六个人围在土灶台前吃,还可以免费得到四个凉菜,比如凉拌黄瓜、凉拌辣白菜、凉拌豆腐皮、凉拌土豆丝等。吃饭期间,店主还会热情地邀请客人唠唠家常,品尝本地的果蔬,让人更深刻地感受到了乡土文化。这种吃饭方式或许是城市人最向往的一种吃饭方式,但它始终只存在乡间,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每个人都有大把的闲暇时光。
我还记得2005年一个夏夜,我与父亲在从济南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大雨,下了长途客车后虽然大雨停了,但空中依然是蒙蒙细雨。我很是困惑,因为我们还要骑两个小时的自行车才能到家。那时候我们父子二人都没有吃晚饭,饥肠辘辘的我们在晚上冒着雨急匆匆地行走在乡间小路上。那时候的我实在是太累了,我的大脑里一直想着马上回到家里,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正当我的思绪绝望无助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路边有一个搭着临时棚子的小饭店还亮着灯,透过昏黄的灯光可以隐隐约约的看到门前的广告牌上写着“快餐”两个字,定睛一看,还写着水饺、面条、农家小炒等几个字。那时候已经晚上十一点了,我与父亲停了下来,抱着饭店打烊的思想准备敲了一下房门。惊喜的是,饭店还在营业,开门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开完门,赶快又回到厨房中拿着铁勺不停的搅动着锅里的菜。隔着房门我闻到了久违辣椒炒肉的香味,原来,饭店早已打烊了,但店主接了临时任务,给田野里熬夜打机井的农民工在做菜。
走进去,我发现房子的对面是开敞的,开敞的一面面向田野。屋顶的外侧部分搭着雨伞布,昏黄的灯光下摆着一个个的小桌子与小马扎,向外望去是一片清澈的池塘,池塘边青草茵茵,青蛙顶着蒙蒙细雨不停地叫着。看到此情此景,我不由的想起了“巴山夜雨涨秋池、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两句诗里描绘的美景。在等菜的间隙,雨下的渐渐大了起来,雨滴时而像线,在昏黄的灯光的照耀下发出一道道微光,时而像断了线的珠子,滴滴答答敲打着雨伞布。雨伞布下有五六个农民工样子的中年男人围着小方桌在吃着饭,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土菜,那丰盛的菜肴让人忘却了生活中的一切烦恼。桌子上还有各种酒碗,里面盛着白酒,味道醇香而诱人。他们愉快地聊着天,谈论着今天的天气与工作。由于太过劳累,我与父亲每人一口气吃了两碗羊肉面与两个凉菜,才彻底缓解了疲劳。这件事已经过去了近二十多年了,在后来的生活中,我每次想起这顿饭,都觉得这是我从小到大吃的最香、最惬意、最诗意的一顿饭了。
每一份美好都有一个记忆,在这家不起眼却令人记忆深刻的乡野饭店里,我感受到乡村气息的浓厚与店家的热情。在那个夏日的雨夜,有一个临时搭建的小房子座落在两村之间的乡间小路上,它的门口亮着灯,泛着昏黄的灯光,为在深夜里来往的路人准备着饭菜,书写着家的温暖。(声明:本文为原创散文,其中图源网络,无关本文内容,图片如涉及版权和其它问题,请与本人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