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写习惯的比较出名的一本书了,我刚读完一半,写得很好,通俗易懂,再搭配一些真实案例,把习惯这件事分析得明明白白。
习惯的力量有多大?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小半行为,是靠习惯完成的,我们很难意识到这些,因为做那些事情的时候,大脑不需要思考,仿佛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
还记得我们刚开始学习开车吗,即使全神贯注也还是会犯错,可当我们开上几个月之后,我们可以边开车边打电话,甚至再喝上一口咖啡,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书中还举了一个例子,一个老头大脑收到损伤,记忆基本丧失,但是他还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靠的就是习惯的力量。你问他厨房在哪里,他不记得,但是当他饿了,他会凭借长久以来的惯性,自动地走到厨房,打开冰箱,填饱肚子。
习惯的力量为什么这么大?
这要从人的大脑说起了,人类的大脑是分区域和层次的,越靠外层的地方是越晚进化出来的,它们负责的也是一些高级的功能,比如理性、逻辑、语言等。内层的部分是比较原始的功能,这部分和其它哺乳动物差别不太大,管理的是一些动物性的本能反应。在大脑的最底层,有一小块组织叫基底核,我们的习惯就被储藏在这里,当达到习惯的触发条件时,大脑最深层的回路被唤醒,我们就像条件反射一般地完成后续的动作,根本不用经过任何思考,它根深蒂固,快速且高效。
习惯的三要素
为了研究习惯是如何养成的,科学家在小白鼠身上做了一个实验。准备一个T型迷宫,食物放在T型迷宫的左侧拐角,按一下电铃,然后将小白鼠放入迷宫,通过植入在小白鼠脑中的电子设备,科学家可以观察它的大脑如何活动。
刚开始,小白鼠的大脑非常活跃,它会探索整个迷宫,当发现食物时,大脑负责奖赏的区域会被激活。
随着实验的进行,小白鼠探索路线越来越清晰,大脑也不如之前那么活跃。
到最后,当电铃响起,它会迅速地直奔食物所在的拐角,习惯已经养成了。
此时观察它的大脑,会发现在响起电铃和拿到食物这两个时间点上,小白鼠大脑会有短暂的兴奋,其余时刻,大脑基本进入待机状态,行动完全是自发的。
科学家们通过类似不同的实验,找到了习惯的三要素:暗示、惯常行动、奖赏。当我们养成一个习惯后,一旦接受到相应的暗示,就会触发一系列惯常行动,行动后得到奖赏,反过来又会强化这一过程。
就拿刷牙打比方吧,大部分人都有的习惯。有的人是起床之后就刷牙, 还有的是吃完早餐后,暗示是因人而异的,一旦开始刷牙,我们闭着眼也能完成后续动作,这就是惯常行动,刷完之后,我们得到了“我的牙齿真干净”这样的心理满足,这一奖赏会强化我们刷牙的习惯。
如何改变坏习惯
我们知道了如何养成一个习惯,也知道了习惯的力量如此之大,那怎样才能改掉一个坏习惯呢?答案是,坏习惯不能被改掉,只能被替换。我们可以保留习惯三要素中的暗示和奖赏,慢慢替换掉原来的惯常行动。比如有的人平时不爱吃垃圾食品,但是一看韩剧就忍不住吃很多。这个习惯的暗示是什么呢?看韩剧。奖赏呢?是吃垃圾食品带来的满足吗,不是,因为他并不爱吃,只是看剧的时候嘴巴不喜欢闲着,所以这个习惯的奖赏是嘴巴嚼动带来的满足感。知道了这个,下次看剧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切好的水果、坚果等更有营养的东西,边吃边看,慢慢就会改掉这个吃垃圾食品这个坏习惯。
最后我想给咱们007社群提个建议,我们是每7天交一次作业,对我们的大脑来说,这不是一个自然明确的日期,还需要计算,我们大脑更习惯星期几或者每月几号这样的日期,不如把交作业的日子都定为每个周固定的一天,比如星期五,这样的暗示更明确,也更容易养成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