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包、毽子、皮筋,女孩子们的主要游戏工具。
踢沙包,踢毽子花样不太多,无非单脚着一下地踢一下;单脚不着地连续踢;右脚内侧踢一下,左脚外侧踢一下;右脚内侧踢一下,左脚内侧踢一下;难度最高的就是右脚内侧把沙包或者毽子子高高踢起,然后迅速跳起同时把右脚伸到身体后面转身去踢那个即将落下的毽子,能够连续踢两个的人凤毛麟角。以上5踢法各有不同的名称,只是真不知那些字咋写。(我们小时候说的是西安方言。)
毽子的玩法比较单一,只能用来踢,而沙包的玩法就很丰富了——踢沙包,打沙包,跳格子。打沙包是最刺激的。一组前后夹击打,另一组就要不断躲闪或者把沙包能够抓住。沙包如果打到自己的身上并落地,就算被打死了。如果把沙包能够抓住,那么就多了一次“活”的机会,还可以去救自己的同伴。一个沙包在我们的脚下,寿命一般不会超过一个星期。不是布被磨破了就是开线了,里面儿装的玉米、麦子或者豆子给漏出来了。装玉米和豆子的沙包是最沉的,也有的孩子沙包里头装的是麸皮,那种沙包太轻,不好玩。曾经还有人给沙包里头装小石子,不仅打到身上疼,也破的快。
跳皮筋也是一项非常有趣的游戏,一边跳一边嘴里念着歌谣。如右脚前后各点一下,然后再勾着皮筋跳三下。嘴里唱着“周扒皮呀嘛周扒皮,半夜三更来偷鸡“,一个八拍,但是脚底下只跳五下。根据不同的歌谣,给不同的跳法来命名。不知道是谁创造的跳法和歌谣,反正就是小的跟着大的学,一级一级往下传。
我们发明的游戏规则最彰显团队精神了。先由两个跳的最好的人通过猜拳给自己挑人,这样挑的结果就是两队实力比较均衡。如果一组在跳的过程中有组员坏了,就被淘汰下场,那么跳的好的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就要去“救人”。采用难度高的跳法再去跳一遍,如果没有失误就“救活”一个人。比如说本来是用右脚跳的,现在就得用左脚去跳。
这次健康节添加了沙包掷准的比赛,看着孩子们笨手笨脚的样子,若是当年的我们是来上场,那肯定是满分一大把,需要提高难度才能决出名次吧。
缝沙包,我是老手。会裁剪衣服的妈妈的笸箩里有很多碎布片,在一次又一次的缝制过程中,我发现了哪种布料缝沙包,不仅不容易脱线还结实耐用。如今年记一大把了,但是女工只停留在缝沙包、钉扣子这种水准上,汗颜啊!
缝制毽子的次数不太多,因材料难找。既要有铜钱或者金属垫片,还要找一截塑料管。在当时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要找这些东西真不容易。毽子托缝好了还需要公鸡毛。曾经见过几个大一些孩子扑倒一只公鸡,伴随着公鸡的惨叫声,几个人摁着一通乱拔。一只羽毛光滑顺溜的漂亮的大公鸡再次站起来的已经是羽毛凌乱,衣不蔽体,狼狈不堪了。我没有这个胆量,因此我的羽毛基本来自于向他人的讨要。当然,我还曾经拔过鸡毛掸子上的毛。一次是妈妈等晚上鸡上架了,然后把我们家的大白公鸡抱下来,舍不得拔鸡毛,就拿剪刀在鸡的尾部剪了十根又宽又长毛,这样的羽毛插在毽子里非常大气漂亮。
制作皮筋的材料更难寻找,我们到处找旧的自行车内胎、用过的压水井皮碗,然后把它们剪成皮筋。我们的一条皮筋上面会有无数的结,经常都是跳得正开心的时候蹦皮筋断了或者开了,我们就得停下来把它重新绑好。有些家长在工厂上班的,能够拿出那种黄色的机皮筋,漂亮结实耐用,让我们特别羡慕。
童年的快乐不仅来自于这些游戏,还有制作游戏器材的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