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初中开始寄宿生活,就读的中学在我初二那年举行了百年校庆,大概是我们那个县城最古老的学校之一吧。宿舍大楼很简陋,只有一栋五层高的综合性小楼,中间一条楼梯分开左右两边。
最底下一楼左边改造成食堂,一个大厨房和一个小小的厅堂,厅堂里是空的,没有桌椅,只用来日常排队打饭。右边的几间,一间用作体育工具的仓库,放着上课用的篮球、皮球、乒乓球等,一间是宿舍管理值班人员的休息室,好像还有两间是体育老师的宿舍。
食堂门口有三张石板做的乒乓球桌,球桌最靠左边的地方有个特意砌出来的小房屋,连着食堂的厨房,而且只有通过厨房才能走进去。听说里面专门放着供应热水的大炉子,外面接了个水龙头,所以我们平时都在那里排队接热水。
当时食堂大部分情况下都要求使用饭票,其实就是让我们把生活费换成饭票用,这样不仅干净卫生,还能防止我们把生活费花光。
饭票的样子是双面的柔软塑料,两指宽,小小一张长方形。其中一面用繁体字标出面值,面值从壹到伍,单位是“两”,我只记得贰两饭票,颜色是绿的,叁两是红的,伍两是黄的,饭票的面值不与钱等值,好像是八折价,就是八毛就能兑换到两张伍两饭票。
饭票除了用钱直接兑换以外,还可以用大米来换,我用大米换过几次,不过已经记不得按什么比例兑换的。一般只有穷人家的孩子才会拿大米去兑饭票,所以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很怕被认识的熟人碰见,觉得这会是件丢人的事情。
每个周日返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食堂兑换饭票,手里拿着厚厚一叠花花绿绿的饭票,心里就很踏实。家里刚开始每周只给十二块钱生活费,后面食堂饭菜小幅度涨价后就增加到十五块。
我向母亲抱怨生活费不够用的时候,她总是不相信,因为姐姐们寄宿时才给十块钱。我脸皮薄,不太愿意拿大米去换饭票,宁愿省点用,所以有时就一个米饭配一个青菜,大概花伍两。
食堂供应的开水也是需要付费的,因为水温很高,一般半桶水就能加冷水兑开成一大桶温水。平日里都是主管食堂的老大爷统一给我们开房热水,都按半桶的标准收费叁两饭票,如果女孩子要洗长头发不够用的,要么加贰两饭票给大半桶,要么嘴甜点恳求老大爷多装一些。
这栋宿舍楼的二三层是男生宿舍,四五层是女生宿舍,男女生之间不可互相串门。虽然不记得一个宿舍具体住多少人了,但是我分去住过的宿舍总是没有住满的。上下铺的木床摆得倒是挺拥挤,记得每个宿舍基本只有三到四个人是一周每天吃睡都在的,有些人只是晚上在宿舍睡,白天回家吃饭和洗澡,属于半走读的形式。
夏天的时候,男生基本都是洗冷水澡,其实我们女生也是,不想洗冷水澡的就去找大爷装热水,所以除去夏天,其余季节才要排队打开水。
女生住的楼层比较高,所以经常需要互相帮忙抬水,即使半桶水也很费力气。如果一个人的话,走五六个台阶就得停下来歇一歇,有时候碰到班上认识的男生,他们有些也会帮忙提上三楼,最远也只能到三楼与四楼相接的楼梯间就必须止步了,那是学校规定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