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毛姆在小说领域的处女作。作为作家初涉文坛的作品,在情节架构、人物形象塑造、主题凸显方面并不很圆熟。但作家的冷峻犀利的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初露端倪。他隐藏在故事的背后,冷静理智地讲述着故事,不掺杂一丝主观情感。然后,借女主人公丽莎的不幸遭遇,启迪读者思索。如警世恒言,令人警醒而唏嘘。
丽莎,生活在伦敦贫民区的可爱女孩。她漂亮活泼、富有爱心,深得街坊众邻的喜爱。她和所有年轻姑娘一样,爱玩,爱美,并且大胆热情,天真烂漫,是“街花”一样的存在。
她又不是不谙世事的女孩,家有一个酗酒自私的母亲,全部的家庭重担都落在丽莎的身上。她要辛勤操持家务,要去工厂工作养家糊口。因此,她深知生活艰辛,从容扛起生活的负累,坚韧前行。
就是这样的女孩,却因为所遇非良人,最后香消玉殒。那么丽莎之死,到底是谁之罪呢?
好的爱情,可能始于激情与容颜,但一定要终于灵魂与人品。
丽莎是一个渴望爱情的女孩,生活在缺爱的家庭,她对于情感的要求更为纯粹和热烈。忠厚木讷的汤姆无法入他的眼,不羁帅气的吉姆更符合少女的浪漫美梦。
但丽莎错在,遇人不淑,识人不清,所托非人。
她以为吉姆是她的真命天子,吉姆能带给她生命燃烧的快感和刺激,让她能够脱离生活的平淡和泥泞。
却忽略了吉姆的“渣男”本性:身为已婚男子,轻率挑逗单身女孩,酗酒家暴,对自己的家庭没有丝毫责任感。她以为这个男人爱她如生命,却没有注意他连遮风避雨的约会场所都无法提供、因为她的迟到可以大打出手,不能给她从良心到名义上都得到承认的名分。以爱为名,行伤害之实。
如果丽莎真的嫁给吉姆,结果必然和他的前期一样,拥有了心猿意马的丈夫,却生活在无尽的劳作和悲惨之中。
人际关系,需要守望相助的彼此理解包容,而不是事不关己的冷漠嘲讽。
丽莎居住的维尔街,是一个极度没有特点的街区。有着千篇一律的外观,打板球的男孩、抱怨不断生育的女性、还有习惯嘲讽和戏谑的男人。
曾经,丽莎是这条街道的宠儿,孩子喜欢和她打板球,女人喜欢和她唠家常,男人喜欢欣赏赞美她,老人喜欢像她抱怨自己的腰腿疼。她的平易近人让人如沐春风。
丽莎失足这件事,遭受的却是所有人的攻击和一个人的独自承担罪过。男人眼中的她变成了性的符号,女人眼中的她是一个擅长勾引堕落的“狐狸精”。无人认为她值得同情可怜,众口一致地对她鞭挞讨伐。
丽莎被吉姆的妻子痛打,曾经被她嘘寒问暖的邻人无人关心她的死活。她发烧小产,命悬一线,她的母亲深夜酣睡无心照顾,还在大谈特谈自己的风湿病痛,关注女儿死后能获得的保险金。
丽莎的死,源自人心的冷漠和无爱的现实。
人们习惯做审判者和看客,即使自身也身负罪恶,却用眼睛盯着别人身上的疮疤。
人们习惯看他人的丑态和错误,却忽略了自己也会行差步错。
人们习惯被理解被原谅被宽容,却不愿意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去为弱者和失足者着想。
这些人们,是维尔街的人们,也可能是你或者我。
两性之间的错误,男人被原谅,女人被驱逐。
这个故事富有讽刺意味的一点,就是所有人都看到了吉姆的过错,却没有人对他有任何非议。“我只是犯了一个天下男人都会犯的错误。”这可以是吉姆的心声。
没人声讨吉姆,吉姆的妻子恨丽莎,因为她抢走了她的丈夫;维尔街的人瞧不起丽莎,因为她品行不端行为不检点;甚至丽莎自己,都觉得自己是个罪人,小心翼翼战战兢兢。
但吉姆有着五个孩子一个妻子这样庞大的家庭,却可以不给家用,自由地去小酒馆大喝特喝啤酒,在阴冷的冬日对丽莎许下永不兑现的诺言,在妻子痛打丽莎后对妻子大打出手,几乎致命。
没有人指责他不负责任,没有人嘲笑他无力养家却流连男欢女爱。他不是罪人。
看来,这是一个可以发生在任何时代的故事。追溯到历史,吉姆可以是安东尼奥、纣王、唐明皇......丽莎可以是克里奥佩特拉、妲己、杨贵妃......红颜祸水,倾国倾城、误国误民。还原到现代,吉姆可以是被妻子压迫的出轨的男人,丽莎可以是没有自尊廉耻去勾引有妇之夫的荡妇。
这样的一双人都有罪,但请给他们同样的惩罚和待遇。而不是一个被原谅,一个被驱逐。
丽莎的故事很短,如同她的人生。丽莎之死,每个人都承担罪责。但这样的人生也不是无意义,它让我们去思考生活的其他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