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悉达多》读后感

《悉达多》读后感

作者: 幸运的喵姐姐 | 来源:发表于2024-07-09 22:11 被阅读0次

    你说,我连《局外人》都能磕懂了,庆山最复杂结构的禅学小说《夏摩山谷》也沉浸阅读了,《道德经》也刷了两遍半了,是不是区区5.6万字的《悉达多》就不在话下了啊!你别说,你还真别说,是真的!《悉达多》是浓缩了觉者一生的散文经。

    按照章节标题小小回顾一下。

    一、婆罗门之子:介绍了悉达多的青年时期,“自我”这个词初次出现。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中,指出12-18岁的青少年,主要的心理课题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发展出一种连贯的、完整的内在自我意识。这时的青少年开始思考“我是谁?”的问题。”恰好和本章节的主题契合。

    二、沙门:悉达多开始他的“出世”寻找自我之旅。

    三、乔达摩:悉达多遇见佛陀。至此,他的“纯理论”修行之旅达到巅峰。

    四、觉醒:悉达多意识到,通过“纯理论”“纯认知”找到自我,不是一条可行的路。佛陀不是因为“认知”而圆满。悉达多要溯源探寻,佛陀是如何获得他的认知。

    以上为第一部分内容。

    第二部分内容从渡河这个举动写起。象征悉达多从“绝对理性世界”踏入“绝对感性世界”。接下来的章节描述的就是悉达多如何一步一步丧失理性,终至完全沉浸在感性欲望世界中。他的心灵(理性觉知)越来越空虚,甚至空虚到了他本人已经感受不到任何“自我”的存在,想在河边溺水自杀。

    但是他没有自杀,尚存的一丝理性,让他在睡了一大觉后,抛弃了所有的红尘财富,欲望过往而“重生”,此时渡河的船夫再次出现。不过并没有将他渡回“绝对理性世界”,他们一起停留在河上,体会河流本身带给他们的启示。此处象征悉达多已经超越感性与理性,主观与客观等世间一切二元对立。悉达多明白,“自我”不是在纯认知,纯思考中探索到的,而是在主观世界和真实世界的步步碰撞中,或柔和或激烈地对冲出来的,是在持续的“知行合一”中逐渐显化并坚定的。

    第三部分写的是悉达多和他的儿子,从和他儿子的互动中,他也想到了自己的父亲。这一段的具体情节不展开了,很精彩。故事进入结尾,也是高潮的阶段——悉达多超越了时间,超越了众生。他终于接纳一切安排,臣服所有的命运,达到了“无言之地”和“圆满之地”——

    他对自己一生的朋友说:

    “乔文达,你又会以为是我的玩笑或痴愚,但它是我最好的考量:真的反面同样真实!也就是说,只有片面的真才得以以言辞彰显。可以思想和言说的一切都是片面的,是局部,都缺乏整体、完满、统一。世尊乔达摩在宣法和谈论世界时,不得不将世界分为轮回和涅槃、幻象和真相、苦与救赎。宣法之人别无他途,而我们周围和内在的世界却从未沦于片面。尚无一人,尚无一事,完全轮回或彻底涅槃。尚无一人绝对神圣或绝对罪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受制于幻象,相信时间真实存在。时间并不真实存在,乔文达,我时有感悟。而如果时间并非实在,世界与永恒、苦难与极乐、善与恶的界限亦皆为幻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悉达多》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tsacjtx.html